中文部分 | 第1-87页 |
致谢 | 第3-10页 |
表格目录 | 第10-11页 |
英文缩写 | 第11-12页 |
中文摘要 | 第12-14页 |
Abstract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总论 | 第16-19页 |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论文结构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9-34页 |
·跨文化交际 | 第19-22页 |
·文化、语言和交际 | 第19-21页 |
·跨文化交际 | 第21-22页 |
·语用失误—影响语用能力的主要因素 | 第22-26页 |
·语用失误的定义 | 第22-24页 |
·语用失误的分类 | 第24-26页 |
·语用语言失误 | 第24-25页 |
·社交语用失误 | 第25-26页 |
·语用失误的相关研究 | 第26-29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26-27页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27-29页 |
·语用能力 | 第29-34页 |
·Chomsky和语用学 | 第29-30页 |
·Thomas and Levinson的定义 | 第30页 |
·Bachman的定义 | 第30-32页 |
·施为能力 | 第31页 |
·社会语言能力 | 第31-32页 |
·Widdowson的定义 | 第32页 |
·Ellen的定义 | 第32页 |
·语用能力发展的重要性 | 第32-34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34-41页 |
·研究问题 | 第34页 |
·数据收集 | 第34-35页 |
·实验工具 | 第35-36页 |
·实验对象 | 第36页 |
·实验步骤 | 第36-37页 |
·数据分析与讨论 | 第37-41页 |
第四章 语用失误的研究 | 第41-56页 |
·言语行为方面的语用失误 | 第41-52页 |
·称呼的失误 | 第41-42页 |
·问候语的失误 | 第42-43页 |
·介绍的失误 | 第43-44页 |
·致谢和致谢答语的失误 | 第44-46页 |
·请求和请求答语的失误 | 第46-48页 |
·邀请和给予的失误 | 第48-49页 |
·恭维和恭维答语的失误 | 第49-50页 |
·道歉的失误 | 第50-51页 |
·道别的失误 | 第51-52页 |
·非言语行为方面的语用失误 | 第52-53页 |
·语用失误的原因 | 第53-56页 |
·语内迁移 | 第53-54页 |
·语际迁移 | 第54页 |
·文化迁移 | 第54-55页 |
·其它原因 | 第55-56页 |
第五章 教学启示 | 第56-64页 |
·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 | 第57-59页 |
·语言形式和功能的关系 | 第57-58页 |
·语境意识 | 第58页 |
·文化敏感性 | 第58-59页 |
·讲授语用理论 | 第59-61页 |
·策略能力 | 第59-60页 |
·目的语的文化信息 | 第60-61页 |
·提高学生语用能力 | 第61-64页 |
·有效输入 | 第61-62页 |
·有效教学 | 第62-63页 |
·培养语用意识 | 第63-6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4-66页 |
·研究结论 | 第64页 |
·研究启示 | 第64-65页 |
·局限性 | 第65-66页 |
参考书目 | 第66-75页 |
附录 | 第75-87页 |
英文部分 | 第87-188页 |
Acnkowledgements | 第89-95页 |
List of Figure and Tables | 第95-96页 |
List of Abbreviations | 第96-97页 |
中文摘要 | 第97-99页 |
Abstract | 第99-101页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第101-105页 |
·Motive for the study | 第101-102页 |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 第102-103页 |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 第103-105页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 第105-127页 |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C) | 第105-110页 |
·Culture,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 第105-108页 |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 第108-110页 |
·Pragmatic failure | 第110-115页 |
·Definition of pragmatic failure | 第110-113页 |
·Classification | 第113-115页 |
·Pragmalinguistic failure | 第113-114页 |
·Sociopragmatic failure | 第114-115页 |
·Studies on pragmatic failure | 第115-119页 |
·Studies abroad | 第115-117页 |
·Studies in China | 第117-119页 |
·Pragmatic competence | 第119-127页 |
·Chomsky and pragmatics | 第120-121页 |
·Definition put forward by Thomas and Levinson | 第121页 |
·Definition brought forward by Bachman | 第121-123页 |
·Illocutionary competence | 第122-123页 |
·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 | 第123页 |
·Definition put forward by Widdowson | 第123-124页 |
·Definition brought forward by Ellen | 第124-125页 |
·The significance of developing pragmatic competence | 第125-127页 |
Chapter 3 Methodology | 第127-135页 |
·Research questions | 第127页 |
·Data collection | 第127-129页 |
·Instruments | 第129-130页 |
·Subjects | 第130-131页 |
·Procedure | 第131页 |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 第131-135页 |
Chapter 4 A Study on pragmatic failure | 第135-153页 |
·Pragmatic failure in verbal aspect—the speech acts | 第135-148页 |
·Failure in addressing | 第135-136页 |
·Failure in greetings | 第136-138页 |
·Failure in introducing | 第138-139页 |
·Failure in thank and response | 第139-141页 |
·Failure in request and response | 第141-143页 |
·Failure in inviting and offering | 第143-144页 |
·Failure in compliment and response | 第144-146页 |
·Failure in apology | 第146-147页 |
·Failure in parting | 第147-148页 |
·Pragmatic failure in nonverbal aspects | 第148-150页 |
·The potential causes of pragmatic failure | 第150-153页 |
·Inter-lingual transfer | 第150-151页 |
·Intra-lingual transfer | 第151页 |
·Cultural transfer | 第151-152页 |
·Other potential sources of pragmatic failure | 第152-153页 |
Chapter 5 Pedagogical Implication | 第153-165页 |
·Cultivating students' pragmatic awareness | 第154-157页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nguistic form and function | 第155页 |
·The awareness of context | 第155-156页 |
·Cultural sensitivity | 第156-157页 |
·Teaching the theories of pragmatics | 第157-160页 |
·Strategic competence | 第158页 |
·Cultural information of target language | 第158-160页 |
·Improving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pragmatic competence | 第160-165页 |
·Availability of input | 第161-163页 |
·Instruction | 第163页 |
·Pragmatic consciousness raising | 第163-165页 |
Chapter 6 Conclusion | 第165-168页 |
·Major findings in this study | 第165-166页 |
·Implications of the study | 第166页 |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 第166-168页 |
References | 第168-177页 |
Appendix | 第177-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