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4页 |
一、本文研究对象的现状及水平 | 第8-9页 |
二、本文研究具有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意义 | 第9-10页 |
1.理论价值 | 第9页 |
2.实用价值 | 第9-10页 |
三、本文研究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 第10-14页 |
1.研究对象 | 第10页 |
2.研究任务 | 第10-11页 |
3.研究方法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称呼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 | 第14-17页 |
一、称呼语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大重点 | 第14页 |
二、称呼语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大难点 | 第14-15页 |
三、称呼语教学是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对外汉语教学中称呼的定义与分类 | 第17-31页 |
一、概述 | 第17-18页 |
二、对称呼语的定义 | 第18-21页 |
1.称谓语就是称呼语 | 第18页 |
2.称呼语是人物在会话中的指称,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及态度、情感的一般规律 | 第18-19页 |
3.从社会交际关系角度对称呼语下的定义 | 第19页 |
4.从分类及形式方面对称呼语的定义 | 第19页 |
5.小结 | 第19-21页 |
三、称呼语的分类 | 第21-27页 |
1.称呼语分为称谓系统与非称谓系统两大类 | 第22页 |
2.称呼语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 第22页 |
3.称呼语划分与划分的角度相关 | 第22页 |
4.称呼体系可划分为6类 | 第22页 |
5.小结 | 第22-27页 |
四、汉语称呼的特性 | 第27-31页 |
1.汉语亲属称呼词语丰富,泛亲属汉语称呼是汉语称呼语的一大特色 | 第27-28页 |
2.姓(或姓名)+职务/职称/职业称呼是社会通称的一个主流 | 第28-29页 |
3.汉语通用称呼繁多却远不能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对外汉语称呼语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 第31-37页 |
一、对外汉语称呼语应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 第31-32页 |
1.使用范围大 | 第31页 |
2.频率高 | 第31页 |
3.交际双方乐于接受 | 第31页 |
4.有生命力 | 第31-32页 |
二、教师必须"因人施教",避免过多地"因材(教材)施教" | 第32-34页 |
1.针对欧美学生的个体特点对称呼语的教学 | 第32-33页 |
2.针对受汉文化影响的亚洲学生的称呼语教学 | 第33页 |
3.小结 | 第33-34页 |
三、称呼语教学应该与时俱进,而不是墨守成规 | 第34-37页 |
1.对外汉语教材中对称呼语的语言材料应该出陈推新 | 第34-35页 |
2.称呼语教学应该走出课堂,走向社会 | 第35页 |
3.对外汉语称呼语的教学与研究必须相结合,切实填补上"教"与"学"之间的空缺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对外汉语称呼语教学的策略及运用 | 第37-43页 |
一、对外汉语称呼语教学应按部就班,循序渐进 | 第37-39页 |
1.初始阶段的教学 | 第37页 |
2.中级阶段的教学 | 第37-38页 |
3.高级阶段的教学 | 第38-39页 |
二、运用好对比法进行教学,化交际中的文化负迁移为正迁移 | 第39-40页 |
1.向第二语言习得者学习他们的母语称呼系统,清楚认识第二语言习得者的母语与汉语称呼系统之间的联系与差别 | 第39页 |
2.不仅仅是比较称呼语言的不同,更应扩展到社会、文化、宗教及国家制度的不同,挖掘称呼语不同的社会根源 | 第39-40页 |
3.通过语言对比,寻找弥合双方称呼语的契合点 | 第40页 |
三、结合语境,贴近生活,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 | 第40-43页 |
1.设置不同的语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掌握称呼策略技巧 | 第41-42页 |
2.适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使学生感受社会称呼语言及变化特点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学习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