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学生汉语体标记“了”“着”“过”的习得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0 引言 | 第7-8页 |
| 一 研究综述 | 第8-17页 |
| ·前人关于“了”“着”“过”的本体研究 | 第8-15页 |
| ·本体研究的成果和存在的争议 | 第8-12页 |
| ·本体研究成果对体标记教学的影响 | 第12-14页 |
| ·本体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二语习得中的反映 | 第14-15页 |
| ·中介语现象的分析和研究对本体研究的补充 | 第15页 |
| ·前人关于“了”“着”“过”的二语习得研究 | 第15-17页 |
| ·小结 | 第17页 |
| 二 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统计及分析 | 第17-37页 |
| ·体标记中介语现象统计 | 第17-23页 |
| ·“了”的偏误率和偏误类型 | 第18-20页 |
| ·“着”的偏误率和偏误类型 | 第20-22页 |
| ·“过”的偏误率和偏误类型 | 第22-23页 |
| ·对现象的分析和解释 | 第23-33页 |
| ·关于“过度使用” | 第23-26页 |
| ·关于“‘过了’错误连用” | 第26-27页 |
| ·关于“位置有误” | 第27-28页 |
| ·关于动词性成分与句法结构 | 第28-31页 |
| ·关于其他偏误 | 第31页 |
| ·小结 | 第31-33页 |
| ·两种特殊偏误现象 | 第33-36页 |
| ·“了”和“过”的误用 | 第34-35页 |
| ·“了”和“着”的误用 | 第35-36页 |
| ·针对性建议 | 第36-37页 |
| 三 结论 | 第37-39页 |
| ·本体研究之不足 | 第37页 |
| ·本文的发现和贡献 | 第37-38页 |
| ·教学建议 | 第38-39页 |
| 附注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 后记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