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绪论 | 第1-16页 | 
| (一) 委婉语研究现状 | 第6-7页 | 
| (二) 汉语委婉语的界定及产生原因 | 第7-13页 | 
| 1. 汉语委婉语的界定 | 第7-11页 | 
| 2. 汉语委婉语的产生原因 | 第11-13页 | 
| (三) 量化分析 | 第13-16页 | 
| 二、汉语委婉语的认知理据 | 第16-33页 | 
| (一) 语言信息系统 | 第16-21页 | 
| 1. 表面信息与内部信息所指的同一性 | 第16-17页 | 
| 2. 表面信息与内部信息的相互映射性 | 第17页 | 
| 3. 汉语委婉语自身所指信息的多维性 | 第17-20页 | 
| 4. 汉语委婉语自身表达信息的多变性 | 第20-21页 | 
| (二) 原型——范畴系统 | 第21-30页 | 
| 1. 范畴理论中的原型——范畴系统 | 第21页 | 
| 2. 汉语委婉语中的原型——范畴系统 | 第21-23页 | 
| 3. 汉语委婉语作为原型——范畴系统的认知特点 | 第23-25页 | 
| 4. 汉语委婉语作为原型——范畴系统的认知方式 | 第25-30页 | 
| (三) 信息——原型——范畴系统 | 第30-33页 | 
| 三、汉语委婉语的习得 | 第33-57页 | 
| (一) 汉语委婉语的习得是汉语作为外语学习中的重点 | 第33-34页 | 
| (二) 汉语委婉语的习得是汉语作为外语学习中的难点 | 第34-39页 | 
| 1. 客观因素 | 第34-38页 | 
| 2. 主观因素 | 第38-39页 | 
| (三) 常见偏误分析 | 第39-42页 | 
| (四) 汉语委婉语的习得过程 | 第42-46页 | 
| 1. 汉语委婉语的认知过程 | 第42-45页 | 
| 2. 汉语委婉语习得过程图 | 第45-46页 | 
| (五) 汉语委婉语的习得方法 | 第46-57页 | 
| 1. 教师如何教 | 第46-50页 | 
| 2. 学习者如何学 | 第50-57页 | 
| 四、汉语委婉语的适应性原则 | 第57-65页 | 
| (一) 情境适应 | 第57-61页 | 
| 1. 表达令人恐惧、忌讳的话题 | 第57-58页 | 
| 2. 表达有伤大雅的话题 | 第58-59页 | 
| 3. 表达对别人的尊重,回避敏感话题 | 第59-60页 | 
| 4. 表达令人感到肮脏不洁的话题 | 第60-61页 | 
| (二) 社会因素适应 | 第61-65页 | 
| 1. 社会地位适应 | 第61-62页 | 
| 2. 相互关系适应 | 第62-64页 | 
| 3. 年龄适应 | 第64页 | 
| 4. 教育程度适应 | 第64页 | 
| 5. 性别差异适应 | 第64-65页 | 
| 五、结语 | 第65-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