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近代、现代语法论文

范畴语法与汉语非连续结构研究

第一部分:范畴语法及非连续结构总论第1-41页
 第一章 范畴语法评述第16-32页
  0.导言:范畴语——语言研究的数学方法第16-17页
  1.范畴语法概要第17-19页
   ·范畴语法源流第17-18页
   ·当代范畴语法作为非转换语法繁荣的动因第18页
   ·范畴语法与其他语法的理论的区别第18-19页
     ·范畴语法与短语结构语法第18-19页
     ·范畴语法与转换生成语法第19页
  2.范畴语法中的“范畴概念”第19-21页
   ·“范畴”的基本定义第20页
   ·句法范畴第20-21页
  3.范畴语法的特性第21-23页
   ·函数——论元结构第21页
   ·范畴语法中的句法、语义关系——“规则对规则”假设第21-22页
   ·单一策略的语法第22页
   ·词汇主义主张第22-23页
   ·对复杂结构语言现象的优雅描写第23页
  4.范畴语法中的“语言片段”第23-25页
  5.范畴语法的发展及主要流派——GCG与CCG第25-27页
   ·扩充的范畴语法(GCG)第25页
   ·Dowty对GCG的贡献第25-26页
   ·Steedman的CCG第26-27页
  6.范畴语法的规则及算法系统第27-29页
   ·范畴语法的规则系统第27-29页
     ·函数应用规则第27-28页
     ·结合规则第28页
     ·函数复合规则第28-29页
     ·提升规则第29页
     ·除法规则第29页
     ·内包规则第29页
  7.IA模式与IP模式第29-30页
  8.范畴语法研究的意义第30-32页
 第二章 汉语非连续结构概要第32-41页
  1.非连续结构研究的重要性第32-33页
  2.非连续结构的定义第33-35页
   ·非连续直接成分第33页
   ·在上下文自由语法中定义非连续现象第33-35页
  3.非连续分析方案的本质第35页
  4.非连续结构的类型第35-37页
   ·不连续的直接成分——复杂及物动词短语TVP第35-36页
   ·语义组合而句法不组合的非连续结构——话题句第36页
   ·句法组合而语义不组合的非连续结构——缺口句(gapping)和NCC结构第36页
   ·三种非连续结构的差别第36-37页
  5.汉语中非连续现象的研究第37-40页
   ·非连续现象对汉语研究的困扰第37页
   ·汉语界对非连续现象的研究第37-40页
     ·槽式层次分析法的运用第37-38页
     ·汉语学界“非连续”概念的提出第38-40页
  6.范畴语法对非连续结构的解决方案第40-41页
第二部分:词汇规则、语法关系及汉语非连续结构——话题句第41-91页
 第三章 词汇规则与语法关系第41-62页
  1.语法关系在句法研究中的必要性第41-42页
  2.范畴语法中语法关系的确立第42-44页
  3.范畴语法中的词汇规则第44-46页
  4.词汇改变规则与论元结构的改变第46-48页
   ·关系削减规则第46-47页
   ·关系重新排序规则第47-48页
   ·关系扩展规则第48页
  5.按照词汇规则确立汉语语法关系第48-60页
   ·从关系重新排序规则看汉语存在句——台上坐着主席团第48-51页
     ·静态存在句的语法关系第49-50页
     ·处所主语句的客体排他性第50页
     ·处所主语句的抽象、隐喻式表达第50-51页
     ·关系重新排序规则:动作动词→存在动词第51页
   ·从关系重新排序规则看汉语领主属宾句——王冕死了父亲第51-56页
     ·领主属宾句的研究现状第51-53页
     ·领主属宾句中动词的语义特征第53-54页
     ·领主属宾句的句法特征及原型动词的甄别第54-56页
   ·关系扩展规则与汉语双宾句——我吃了他三个苹果第56-60页
     ·关于非给予义双宾动词第56-57页
     ·双宾句中原型动词与非原型动词的句法差别第57-60页
  6.语法关系的确立:“谓词——论元”结构与题元角色连续统第60-62页
 第四章 汉语派生语法关系——话题及其提取类型第62-91页
  1.话题研究的重要性第62-63页
  2.话题与主语之间的纠结第63-67页
   ·话题与主语的关系第63-64页
   ·话题的地位——句法成分、语用成分、话语成分第64-67页
     ·话题——语用成分说第64-65页
     ·话题——话语成分说第65页
     ·话题——句法成分说第65-67页
       ·转换生成语法的话题观第65-66页
       ·徐烈炯、刘丹青的TSVO论第66页
       ·袁毓林对基础主语与话题主语的二分第66-67页
  3.范畴语法中话题的提取方式——话题化第67-69页
  4.再分析原则第69-71页
  5.主语、宾语的话题化第71-81页
   ·简单主语、宾语的话题化第71-75页
     ·主谓句中主、宾语的话题化第71-72页
     ·双宾句宾语的话题化第72-74页
     ·主、宾语的话题化还是斜格成分的话题化第74-75页
   ·复杂主语、宾语的话题化第75-79页
     ·主、宾语的话题化与原生主谓谓语句第75-77页
       ·主语、宾语修饰语的话题化第75-76页
       ·主谓谓语句的原生性第76-77页
     ·主、宾语中心语的话题化第77-79页
   ·关于宾语的强制性话题化第79-81页
  6.斜格成分的话题化第81-85页
   ·斜格成分的语法地位第81页
   ·所谓“话题的原生性”第81-83页
   ·斜格成分的话题化方式第83-84页
   ·斜格成分的话题化还是宾语修饰语的话题化第84-85页
  7.从语言的作格性看“次话题”第85-91页
   ·“次话题”与VP_E范畴第85-86页
   ·汉语中的作格动词短语VP_E范畴第86-91页
     ·语言中的作格现象第87-88页
     ·汉语作格性质的动因第88-89页
     ·对“多重话题结构”的质疑第89-91页
第三部分:致使事件的整合——非连续TVP结构第91-155页
 第五章 TVP结构概要第91-101页
  1.宾语控制及主语控制的动词性补足语第91-93页
  2.TVP分析的解释力第93-94页
  3.范畴语法对于TVP的解决方案——内包操作第94-95页
   ·内包操作的起因第94-95页
   ·内包操作的具体方法第95页
  4.转换生成语法的分析方法第95-96页
  5.对范畴语法TVP方案的评价第96-97页
  6.TVP结构的本质——致使概念的融合第97-99页
  7.TVP结构的判定标准第99页
  8.汉语致使结构的TVP分析方案第99-101页
 第六章 汉语TVP结构:“把”字句第101-126页
  1.把”字句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101-104页
   ·“把”字句的切分及存在的问题第101-103页
     ·“把”字句的二分、三分与四分第101-102页
     ·“把”字句句法二分存在的问题第102-103页
   ·“把”后NP的句法地位第103-104页
  2.“把”字句的句法和语义第104-108页
   ·“把”后NP的兼语性质第104页
   ·“把”的性质——非终结动词、致使义助动词第104-105页
   ·“把”的语法化与致使义第105-106页
   ·“把”字句内部成分的语义——VP第106-107页
   ·“把”字句句式义研究第107-108页
  3.“把”字句的分类第108-110页
   ·“把”字句的致使性质第109页
   ·致使义“把”字句与处置义“把”字句的区分第109-110页
  4.致使义“把”字句第110-114页
   ·致使义“把”字句的句法特征第110页
   ·致使义“把”字句的语义结构第110-114页
     ·“把”直接表达致使义第110页
     ·致使义“把”字句的“把”前NP第110-111页
     ·致使义“把”字句的“把”后成分第111-112页
     ·致使义“把”字句的VP第112-113页
     ·致使义“把”字句的语义表达式第113页
     ·致使义“把”字句的事件结构第113-114页
  5.处置义“把”字句第114-120页
   ·准VR与“把”的共生性第115-117页
   ·处置义“把”字句——能产的句法致使手段第117-118页
   ·处置义“把”字句的语义描写第118-119页
   ·处置义“把”字句的语义表达式第119-120页
  6.“把”字句的TVP处理方案第120-125页
   ·“把”字句的非连续分析第120-121页
   ·儿语习得过程中“把”与其后VP的连续形态第121-123页
   ·“把”后NP的直接宾语性质第123-125页
     ·“把”字句的宾语控制特征第123-124页
       ·“把”后NP与VP内NP的领属关系第123页
       ·“把”后NP与VP内反身代词的照应关系第123-124页
     ·“把”后NP的话题化第124页
     ·“把”字句的被动形式第124-125页
  7.“把”字句TVP分析的语言类型学意义第125-126页
 第七章 汉语TVP结构:“得”字补语句第126-141页
  1.词汇规则生成“V得”第126-128页
   ·“得”的性质第126-127页
   ·范畴语法中“V得”的生成第127-128页
  2.两类不同事件结构的“得”字补语句第128-136页
   ·前人的分类方法第128-129页
   ·“NP1+V1得+NP2+VP2”式“得”字句中的致使关系第129-130页
   ·三事件“得”字句与二事件“得”字句第130-135页
     ·表达双重致使关系的三事件“得”字句第130-131页
     ·表达单层致使关系的二事件“得”字句第131-135页
       ·二事件“得”后成分的类别第131-132页
       ·从重动句看二事件“得”字句中V1的及物性特征第132-134页
       ·二事件“得”字句的“得”后成分第134页
       ·IVP“得”字句结果事件的离散化第134-135页
   ·TVP“得”字句与IVP“得”字句的分野第135-136页
  3.非连续TVP“得”字句第136-138页
   ·句法组合性与语义组合性的对应第136页
   ·TVP“得”字补语句第136-138页
     ·NP2的直接宾语特征第136-137页
     ·宾语控制反身代词化第137页
     ·TVP“得”字句的连续形态第137页
     ·内包操作第137-138页
  4. IVP“得”字句与TVP“得”字句的歧义及语义差别第138-141页
   ·IVP“得”字句与TVP“得”字句的歧义第138-140页
   ·IVP“得”字句与TVP“得”字句的语义差别第140-141页
 第八章.汉语TVP结构:兼语句第141-155页
  1.兼语句在语法分析上存在的问题第141-143页
   ·兼语式分析面临的困境第141-142页
   ·兼语式的“空代词”分析第142-143页
  2.兼语句的分类第143-146页
   ·致使与役使第143-144页
   ·致使类兼语式与役使类兼语式第144-146页
     ·致使义兼语式第144-145页
     ·役使类兼语式第145-146页
     ·逆序兼语式第146页
  3.兼语式的TVP分析第146-148页
   ·NP2的话题化第147页
   ·VPI与VP2的连续形态第147-148页
  4.TVP分析对兼语句中反身代词长距离约束的解释第148-152页
   ·致使义兼语句中的反身代词照应第149页
   ·役使义兼语句中的反身代词照应第149-151页
   ·兼语句中反身代词长距离约束的阻断效应第151-152页
     ·致使义兼语句中的阻断效应第151页
     ·役使义兼语句中的阻断效应第151-152页
  5.其他语句中长距离约束及阻断效应的TVP解决方案第152-155页
   ·内涵义小句宾动词第152-153页
   ·长距离约束及阻断效应第153-155页
     ·长距离约束现象的产生第153页
     ·长距离约束阻断效应的认知过滤第153-155页
第四部分:基于同序(co-ordination)的汉语非连续结构第155-167页
 第九章.汉语NCC构造第155-167页
  1.缺口句(gapping)现象第155-156页
  2.狭义NCC结构与缺口句的区分第156-159页
  3.狭义NCC结构的树形图解释——右向节点提升第159-161页
  4.汉语中的狭义NCC结构第161-162页
  5.汉语中两种特殊的共用节点结构第162-167页
   ·“NP1而不是NP2”短语第162-164页
   ·一类特殊的“兼语式”第164-167页
结语第167-169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169-180页

论文共1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Z公司BB事业部薪酬管理案例分析
下一篇:山东省城市中学生参与余暇体育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