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关于作业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三、研究方法和意义 | 第11-12页 |
第一章 作业系统的概述 | 第12-25页 |
第一节 作业系统的概念意义及形成发展 | 第12-18页 |
一、作业系统的概念和意义 | 第12-14页 |
二、作业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 第14-18页 |
第二节 作业系统的作用和应依循的设计原则 | 第18-25页 |
一、作业系统的作用 | 第18-22页 |
二、作业系统应依循的设计原则 | 第22-25页 |
第二章 现行沪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的设计特色及目标追求 | 第25-37页 |
第一节 现行沪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的组成 | 第25-27页 |
一、阅读部分课后练习的组成 | 第25页 |
二、综合学习专题的组成 | 第25-26页 |
三、写作、口语板块的组成 | 第26-27页 |
第二节 现行沪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的设计特色 | 第27-34页 |
一、阅读部分课后“思考与练习”和“单元学习活动”的设计特色 | 第27-32页 |
二、综合学习部分练习的设计特色 | 第32-33页 |
三、写作、口语交际部分练习的设计特色 | 第33-34页 |
第三节 现行沪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设计的目标追求 | 第34-37页 |
一、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 第34-35页 |
二、开发学生的语言潜能 | 第35-36页 |
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形成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 | 第36页 |
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和实践空间 | 第36-37页 |
第三章 现行沪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的教学策略 | 第37-52页 |
第一节 阅读部分课后练习的教学策略 | 第38-44页 |
一、随文教学,按时梳理 | 第39-40页 |
二、因需使用,适度改动 | 第40-41页 |
三、读写结合,以写促读 | 第41-42页 |
四、培养研究性学习能力 | 第42-44页 |
第二节 写作部分练习的教学策略 | 第44-48页 |
一、灵活运用例文和点评 | 第44-45页 |
二、有效延伸课后练笔 | 第45-47页 |
三、善于发现作文素材 | 第47-48页 |
第三节 口语交际部分练习的教学策略 | 第48-50页 |
一、以口语交际部分的活动设计为纲 | 第48-49页 |
二、充分发掘口语训练的要素 | 第49页 |
三、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渗透口语训练 | 第49-50页 |
第四节 综合学习部分作业的教学策略 | 第50-52页 |
一、立足专题活动,利用课本资源,提高综合学习的时效性 | 第50-51页 |
二、利用课堂教学,结合社会热点,体现综合学习的探究性 | 第51页 |
三、利用课外活动的丰富形式实现综合学习的实践性 | 第51-52页 |
第四章 作业系统教学策略的处理原则 | 第52-56页 |
第一节 读写关系的处理原则 | 第52-53页 |
一、注重“以读促写”的学习模式 | 第52页 |
二、读与写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 | 第52-53页 |
第二节 课内课外关系的处理原则 | 第53-54页 |
一、得法于课内 | 第53-54页 |
二、得益于课外 | 第54页 |
第三节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处理原则 | 第54-56页 |
一、重视知识积累和能力训练的统一 | 第54-55页 |
二、重视以知识积累为前提,以能力训练为目的 | 第55-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教育硕士期间教科研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