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散居区蒙汉双语教育选择--以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为个案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2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11-12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8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8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28页 |
(一) 文献法 | 第28页 |
(二) 田野调查法 | 第28页 |
(三) 教育统计法 | 第28页 |
四、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8-30页 |
(一) 双语教育 | 第28-30页 |
(二) 蒙汉双语教育 | 第30页 |
五、 本论文的理论基础 | 第30页 |
注释 | 第30-32页 |
第二章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蒙汉双语教育历史沿革 | 第32-37页 |
一、 初创阶段(1949 年以前) | 第32-33页 |
二、 曲折发展阶段(1949 年-1965 年) | 第33-34页 |
三、 停滞阶段(1966 年-1976 年) | 第34页 |
四、 复苏阶段(1977 年-2000 年) | 第34-35页 |
五、 继续发展阶段(2000 年—至今) | 第35-36页 |
注释 | 第36-37页 |
第三章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蒙汉双语教育现状分析 | 第37-62页 |
一、 社会基础方面 | 第37-40页 |
(一) 各项政策 | 第37-39页 |
(二) 民族生态环境 | 第39-40页 |
二、 学校方面 | 第40-57页 |
(一) 硬件设施 | 第40-41页 |
(二) 学校领导对蒙汉双语教育的态度 | 第41-42页 |
(三) 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材 | 第42-43页 |
(四) 教师方面 | 第43-50页 |
(五) 学生方面 | 第50-57页 |
三、 家庭方面 | 第57-61页 |
(一) 家长的族际婚姻状况 | 第57-58页 |
(二) 家长对双语教育态度 | 第58-59页 |
(三) 家庭用语情况 | 第59-61页 |
注释 | 第61-62页 |
第四章 蒙汉双语教育的理性思考 | 第62-70页 |
一、 民族语言政策法规的导向作用 | 第62-64页 |
(一) 政策法规的推动作用 | 第62-63页 |
(二) 优惠政策法规下滋生的功利思想 | 第63-64页 |
二、 经济类型转变对民族心理的影响 | 第64-65页 |
(一) 经济类型逐渐转变 | 第64-65页 |
(二) 传统民族心理受到冲击 | 第65页 |
三、 社会文化变迁对民族语言的影响 | 第65-67页 |
四、 族际婚姻导致母语继承困境 | 第67-68页 |
(一) 族际婚姻的增多 | 第67-68页 |
(二) 蒙语继承困境 | 第68页 |
五、 散居区蒙语语言环境缺失 | 第68-69页 |
注释 | 第69-70页 |
第五章 完善散居区蒙汉双语教育的策略 | 第70-78页 |
一、 完善政策法规建设,加大投入经费 | 第70-71页 |
(一) 强化和完善法律法规,提升宣传力度 | 第70-71页 |
(二) 加大投入蒙汉双语教育经费 | 第71页 |
二、 注重双语师资建设 | 第71-73页 |
(一) 引进高素质双语教师 | 第72页 |
(二) 加强双语教师培训 | 第72-73页 |
三、 重视引进和开发双语教材 | 第73-74页 |
(一) 扩充蒙汉双语教材和教辅资料 | 第73-74页 |
(二) 鼓励自主开发蒙汉双语教材 | 第74页 |
四、 营造蒙汉双语环境 | 第74-76页 |
(一) 社会双语环境的营造 | 第74-75页 |
(二) 学校双语环境的营造 | 第75页 |
(三) 家庭双语环境的营造 | 第75-76页 |
五、 开展蒙汉学前双语教学 | 第76-77页 |
(一) 确保蒙汉双语学生生源 | 第76页 |
(二) 注重民族文化传承 | 第76-77页 |
注释 | 第77-78页 |
结语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附录 | 第82-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