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IT能力及其绩效贡献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第12-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5-18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8-19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9页 |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9-23页 |
·研究的内容和总体思路 | 第19-22页 |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22-23页 |
第2章 IT能力的理论基础和相关文献述评 | 第23-38页 |
·企业能力理论的理论框架及评述 | 第23-31页 |
·企业能力理论的经济学渊源 | 第23-25页 |
·企业能力理论在战略管理领域的演进 | 第25-26页 |
·企业能力理论的内容体系 | 第26-29页 |
·对企业能力理论的评述 | 第29-31页 |
·IT投资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述评 | 第31-38页 |
·企业IT投资绩效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1-32页 |
·企业IT投资绩效研究的主要方法和结论 | 第32-34页 |
·中国学者在企业IT投资绩效方面的研究 | 第34-35页 |
·企业IT投资绩效研究现状的评述 | 第35-38页 |
第3章 基于能力观的IT能力阶层概念模型的构建 | 第38-54页 |
·IT投资与企业能力的构筑 | 第38-41页 |
·IT能力的理论概念界定 | 第41-44页 |
·IT能力概念的提出 | 第41-43页 |
·本文基于能力理论对IT能力所下的定义 | 第43-44页 |
·IT能力的阶层概念模型 | 第44-50页 |
·企业能力构成维度的分析视角 | 第44-46页 |
·基于能力观的企业 IT能力阶层概念模型 | 第46-50页 |
·IT能力的形成机理分析 | 第50-54页 |
第4章 IT能力阶层测量模型的构建及实证分析 | 第54-85页 |
·IT能力的阶层测量模型 | 第54-64页 |
·IT能力阶层测量模型的构建 | 第54-57页 |
·IT基础能力的测量 | 第57-59页 |
·IT作业能力的测量 | 第59-61页 |
·IT协调能力的测量 | 第61-63页 |
·IT发展能力的测量 | 第63-64页 |
·IT能力测量模型的实证检验 | 第64-85页 |
·建构模型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64-66页 |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第66-69页 |
·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69-74页 |
·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74-85页 |
第5章 IT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模型和假设 | 第85-101页 |
·IT能力对企业绩效贡献的研究模型 | 第85-93页 |
·源于IT能力的IT投资绩效的形成逻辑解析 | 第85-90页 |
·IT能力作用于企业绩效的研究模型 | 第90-93页 |
·企业IT投资绩效的测度方法 | 第93-97页 |
·研究假设 | 第97-101页 |
·IT能力与企业收益 | 第97-98页 |
·IT能力与企业成本 | 第98-99页 |
·IT能力与企业运营效率 | 第99-101页 |
第6章 IT能力绩效贡献的研究设计与结果分析 | 第101-1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01页 |
·样本选择 | 第101-108页 |
·关于样本来源 | 第101-104页 |
·IT领先样本的选择 | 第104-105页 |
·对照样本的选择 | 第105-106页 |
·IT领先样本财务业绩晕轮效应的检验 | 第106-108页 |
·变量描述 | 第108-10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9-112页 |
·描述性统计 | 第109-110页 |
·单个样本柯尔莫诺夫-斯米尔诺夫检验 | 第110-111页 |
·Wilcoxon符号平均秩检验 | 第111-112页 |
·启示 | 第112-114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4-120页 |
·研究结论与创新 | 第114-118页 |
·主要工作和结论 | 第114-116页 |
·管理启示 | 第116-117页 |
·创新点 | 第117-118页 |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118-120页 |
·研究局限 | 第118页 |
·研究展望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34页 |
附录 | 第134-138页 |
致谢 | 第138-139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