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 | 第8页 |
第二节 选题的意义 | 第8-11页 |
一、摈弃功利化与纯技能训练化,立足"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 第8-9页 |
二、力求去伪存真与追求个性发展 | 第9页 |
三、立足现实而充满劳绩,超越现实并诗意栖居 | 第9-11页 |
第二章 "非诗意"写作教学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 | 第11-14页 |
第一节 写作教学定位于技能训练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写作教学目的是应对高考 | 第12页 |
第三节 写作教学缺乏系统性 | 第12-14页 |
第三章 诗意写作教学的内涵、主要特征及相关理论 | 第14-23页 |
第一节 诗意的内涵 | 第14页 |
第二节 诗意的主要特征 | 第14-16页 |
一、真诚 | 第14-15页 |
二、善良 | 第15页 |
三、有想象力 | 第15页 |
四、有信念 | 第15-16页 |
第三节 诗意写作的内涵 | 第16-17页 |
第四节 诗意写作教学的主要特征 | 第17-20页 |
一、想象性 | 第17页 |
二、审美性 | 第17-18页 |
三、人文性 | 第18-19页 |
四、情感性 | 第19-20页 |
第五节 诗意写作教学的依据 | 第20-23页 |
一、中国数千年的"诗教"传统 | 第20-21页 |
二、语文课标对写作教学的表述 | 第21页 |
三、马斯洛人的需求理论 | 第21-22页 |
四、潘新和言语生命动力学理论 | 第22-23页 |
第四章 高中诗意写作教学的构想 | 第23-27页 |
第一节 诗意写作教学构想的目的及阐释 | 第23-25页 |
一、融情其中 | 第24页 |
二、真实与独特感悟 | 第24页 |
三、放飞想像与自我实现 | 第24-25页 |
第二节 诗意写作教学的操作设想 | 第25-27页 |
后记 | 第27-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0页 |
致谢 | 第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