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绪论 | 第9-26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第二节 基本概念及研究对象的阐述 | 第10-16页 |
一、基本概念阐述 | 第10-14页 |
二、研究对象的描述 | 第14-16页 |
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24页 |
一、“教学事件”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二、“事件教学”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三、对谢嘉幸教授音乐鉴赏与批评教学的相关研究 | 第21-23页 |
四、“事件教学”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23-24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价值 | 第24-26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4页 |
二、研究价值 | 第24-26页 |
第一章 谢嘉幸音乐鉴赏与批评事件教学观的提出过程及产生根源 | 第26-30页 |
第一节 谢嘉幸事件教学观的提出过程 | 第26-27页 |
第二节 谢嘉幸音乐鉴赏与批评事件教学观的产生根源 | 第27-30页 |
一、产生基础——课程事件观 | 第28-29页 |
二、核心思想——音乐文本观 | 第29-30页 |
第二章 谢嘉幸音乐鉴赏与批评事件教学观实践探索 | 第30-42页 |
第一节 重构音乐文本的音响事件 | 第30-34页 |
一、教学手段——聆听 | 第30-31页 |
二、教学策略 | 第31-33页 |
三、教学评价 | 第33-34页 |
第二节 重构音乐文本的情感事件 | 第34-36页 |
一、教学手段——体验 | 第34-35页 |
二、教学策略 | 第35-36页 |
三、教学评价 | 第36页 |
第三节 重构音乐文本的生活事件 | 第36-39页 |
一、教学手段——感悟 | 第36-37页 |
二、教学策略 | 第37-39页 |
三、教学评价 | 第39页 |
第四节 重构音乐文本的现实事件 | 第39-42页 |
一、教学手段——应用 | 第40页 |
二、教学策略 | 第40-41页 |
三、教学评价 | 第41-42页 |
第三章 中国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音乐鉴赏与批评》课程教学成果调查 | 第42-68页 |
第一节 2007—2008学年教学评价描述与分析 | 第42-62页 |
一、2007学年秋季《音乐鉴赏与批评》课程考试描述 | 第42-49页 |
二、2008学年春季《音乐鉴赏与批评》课程考试描述 | 第49-55页 |
三、2008学年秋季《音乐鉴赏与批评》课程考试描述 | 第55-61页 |
四、对考试过程及内容的分析与总结 | 第61-62页 |
第二节 教学效果调查 | 第62-68页 |
一、校内外专家评价 | 第62-64页 |
二、社会评价 | 第64-65页 |
三、学生评价 | 第65-67页 |
四、调查结果分析 | 第67-68页 |
第四章 谢嘉幸音乐鉴赏与批评事件教学观 | 第68-75页 |
第一节 谢嘉幸事件教学观理念的内涵与分析 | 第68-70页 |
一、教学理念 | 第68页 |
二、教学模式 | 第68-69页 |
三、教学评价 | 第69页 |
四、事件教学观与非事件教学观的区别 | 第69-70页 |
第二节 课程事件类型分析 | 第70-72页 |
一、教学过程中的事件 | 第71页 |
二、教学评价过程中的事件 | 第71-72页 |
第三节 谢嘉幸音乐鉴赏与批评事件教学观的特点 | 第72-75页 |
一、教学重点的转移 | 第72页 |
二、师生身份的转换 | 第72-73页 |
三、教学目的的调整 | 第73页 |
四、教学效果的提高 | 第73-75页 |
结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附录一 本课程教学大纲 | 第80-85页 |
附录二 本课程音响资料目录 | 第85-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