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引言 | 第9页 |
·汽车转向技术发展概述 | 第9-10页 |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简介 | 第10-14页 |
·EPS 工作原理 | 第10页 |
·EPS 类型 | 第10-11页 |
·EPS 的主要部件 | 第11-13页 |
·EPS 性能及特点 | 第13-14页 |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本课题研究意义、内容及成果 | 第15-17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研究成果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及虚拟样机技术概述 | 第17-30页 |
·虚拟样机技术概论 | 第17-19页 |
·虚拟样机技术的基本概念 | 第17-18页 |
·虚拟样机技术的相关技术 | 第18-19页 |
·虚拟样机技术的工程应用 | 第19页 |
·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 | 第19-21页 |
·多体系统动力学简介 | 第19-20页 |
·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 | 第20页 |
·多柔体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多体系统动力学在车辆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21页 |
·ADAMS 仿真分析软件及其理论基础 | 第21-27页 |
·ADAMS 软件简介 | 第21-23页 |
·ADAMS 软件的理论基础和求解方法 | 第23-27页 |
·控制系统设计软件 MATLAB/Simulink | 第27-29页 |
·MATLAB/Simulink 介绍 | 第27-28页 |
·利用两个软件实现控制联合仿真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基于 ADAMS 的整车模型的建立 | 第30-42页 |
·基于 ADAMS/CAR 的整车建模 | 第30-33页 |
·基于 ADAMS/CAR 的整车建模方法 | 第30-32页 |
·建模的假设及简化 | 第32-33页 |
·建模数据的准备 | 第33-34页 |
·几何定位参数 | 第33-34页 |
·质量特性参数 | 第34页 |
·力学特性参数 | 第34页 |
·外界参数 | 第34页 |
·整车模型的建立 | 第34-39页 |
·坐标系的确定 | 第34-35页 |
·建立转向系的模型 | 第35页 |
·建立前后悬架 | 第35-37页 |
·轮胎建模及路面谱建立 | 第37-39页 |
·车身及其它子系统建模 | 第39页 |
·整车模型的稳态转向特性试验仿真 | 第39-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助力特性研究 | 第42-58页 |
·转向系统性能评价分析 | 第42-45页 |
·转向回正能力 | 第42页 |
·转向轻便性 | 第42-43页 |
·转向盘中间位置操纵稳定性 | 第43-44页 |
·转向盘振动 | 第44页 |
·随动灵敏度 | 第44页 |
·路感和路感强度 | 第44-45页 |
·助力特性分析 | 第45-47页 |
·基本概念 | 第45-46页 |
·助力特性基本理论分析 | 第46-47页 |
·三种助力特性曲线分析与对比 | 第47-49页 |
·直线型助力特性 | 第47页 |
·折线型助力特性 | 第47-48页 |
·曲线型助力特性 | 第48-49页 |
·确定直线型助力特性曲线 | 第49-53页 |
·确定T_(d0)与T_(d max) | 第50页 |
·确定车速系数 K_v | 第50-53页 |
·仿真试验 | 第53-57页 |
·蛇行试验 | 第53-54页 |
·角脉冲转向 | 第54-55页 |
·斜坡脉冲转向 | 第55-56页 |
·阶跃转向 | 第56页 |
·正弦扫频转向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基于 ADAMS 和 MATLAB 的 EPS 系统联合仿真 | 第58-75页 |
·联合仿真方法概述 | 第58-59页 |
·直流电动机模型及其在 MATLAB 中的实现 | 第59-64页 |
·直流电动机介绍 | 第59页 |
·电机模型的建立 | 第59-60页 |
·控制器模型的建立 | 第60-62页 |
·ADAMS-MATLAB 联合仿真的实现 | 第62-63页 |
·ADAMS-MATLAB 联合仿真 | 第63-64页 |
·EPS 系统控制策略分析及控制系统设计 | 第64-68页 |
·EPS 系统控制方法选择 | 第64-65页 |
·EPS 系统控制模式分析 | 第65-66页 |
·EPS 系统控制策略分析 | 第66-68页 |
·本文采用的控制策略对操纵稳定性的影响 | 第68-72页 |
·操纵稳定性的评价方法 | 第68-69页 |
·操纵稳定性的评价内容 | 第69-70页 |
·操纵稳定性的评价因素 | 第70-71页 |
·低速转向回正实验 | 第71页 |
·高速转向回正实验 | 第71-72页 |
·稳态回转实验 | 第72页 |
·联合仿真试验 | 第72-74页 |
·双移线试验 | 第73页 |
·回正性能试验 | 第73-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结论 | 第75页 |
·展望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0-81页 |
附件 A | 第81-82页 |
附件 B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