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川方言疑问范畴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意义和目的 | 第10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1.3 理论和方法 | 第15-16页 |
1.4 语料来源和体例说明 | 第16-17页 |
2 临川方言的疑问系统 | 第17-32页 |
2.1 临川方言疑问句表达疑问的方式 | 第18-21页 |
2.1.1 语音方式 | 第18-19页 |
2.1.2 词法方式 | 第19-20页 |
2.1.3 句法方式 | 第20-21页 |
2.2 临川方言疑问句的类型 | 第21-29页 |
2.2.1 是非问句 | 第21-23页 |
2.2.2 选择问句 | 第23-24页 |
2.2.3 特指问句 | 第24-27页 |
2.2.4 正反问句 | 第27-29页 |
2.3 功能性问句 | 第29-32页 |
3 疑问范畴与指称范畴的相关性 | 第32-50页 |
3.1 临川方言的指示代词 | 第32-36页 |
3.1.1 表示人、物的指示代词 | 第32-33页 |
3.1.2 表示处所、方位的指示代词 | 第33-34页 |
3.1.3 表示时间的指示代词 | 第34-35页 |
3.1.4 表示性状、程度的指示代词 | 第35-36页 |
3.2 疑问代词的形式及功能 | 第36-42页 |
3.2.1 问人 | 第36-37页 |
3.2.2 问事物 | 第37页 |
3.2.3 问处所 | 第37-38页 |
3.2.4 问时间 | 第38-39页 |
3.2.5 问情状方式 | 第39页 |
3.2.6 问原因目的 | 第39页 |
3.2.7 问数量 | 第39-40页 |
3.2.8 问程度 | 第40页 |
3.2.9 问指别 | 第40-42页 |
3.3 部分疑问代词探源 | 第42-48页 |
3.3.1 甚 | 第42-44页 |
3.3.2 何 | 第44-46页 |
3.3.3 几 | 第46-48页 |
3.4 小结 | 第48-50页 |
4 疑问范畴与体范畴的相关性 | 第50-63页 |
4.1 疑问范畴与现实体结合 | 第51-57页 |
4.1.1 现实体标记 | 第51-55页 |
4.1.2 疑问句中的现实体 | 第55-57页 |
4.2 疑问范畴与经历体结合 | 第57-59页 |
4.2.1 经历体标记 | 第57-58页 |
4.2.2 疑问句中的经历体 | 第58-59页 |
4.3 疑问范畴与持续体结合 | 第59-63页 |
4.3.1 持续体标记 | 第59-60页 |
4.3.2 疑问句中的持续体 | 第60-63页 |
5 疑问范畴与否定范畴的相关性 | 第63-72页 |
5.1 “X不”在临川方言中的使用情况 | 第63-67页 |
5.1.1 “X不”疑问句的结构形式 | 第63-65页 |
5.1.2 能够进入“X不”疑问句的词 | 第65-67页 |
5.2 “X不”的语用特点 | 第67-68页 |
5.2.1 舒缓语气 | 第67-68页 |
5.2.2 提出建议 | 第68页 |
5.3 “不”的意义及来源 | 第68-72页 |
6 疑问范畴与语气范畴的相关性 | 第72-84页 |
6.1 临川方言语气词使用概况 | 第72-75页 |
6.1.1 表陈述语气 | 第72-73页 |
6.1.2 表祈使语气 | 第73-74页 |
6.1.3 表感叹语气 | 第74-75页 |
6.2 疑问句中的语气词 | 第75-79页 |
6.3 语气词对疑问程度的影响 | 第79-84页 |
6.3.1 期待肯定回答的问句 | 第79-82页 |
6.3.2 程度居中的问句 | 第82-84页 |
结语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