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1-14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 众创空间绩效评价的文献回顾 | 第14-19页 |
1.3.1 众创空间绩效评价影响因素分析 | 第14-16页 |
1.3.2 众创空间绩效评价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3 述评 | 第17-19页 |
1.4 本文创新点与难点 | 第19-20页 |
1.4.1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9页 |
1.4.2 论文的重点难点 | 第19-20页 |
2 我国众创空间发展现状分析 | 第20-33页 |
2.1 我国众创空间发展特点 | 第20-29页 |
2.1.1 众创空间数量众多却分布不均 | 第20-23页 |
2.1.2 小规模技术类团队居多 | 第23-24页 |
2.1.3 高层次创客人才聚集 | 第24-27页 |
2.1.4 众创空间模式多样且增值服务广泛 | 第27-28页 |
2.1.5 重点功能在于交流共享 | 第28-29页 |
2.2 众创空间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9-33页 |
3 基本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33-37页 |
3.1 产权及其功能 | 第33-34页 |
3.2 产权共享及其实现模式 | 第34-35页 |
3.3 从孵化器到众创空间 | 第35-37页 |
4 基于产权共享的众创空间运行机理及其绩效评价 | 第37-45页 |
4.1 众创空间运行机制分析 | 第38-41页 |
4.1.1 资源聚合机制 | 第38页 |
4.1.2 产权调整机制 | 第38-39页 |
4.1.3 动力协同机制 | 第39页 |
4.1.4 持续经营机制 | 第39-41页 |
4.2 众创空间运行绩效的评价模型 | 第41-45页 |
4.2.1 指标体系设计 | 第41-43页 |
4.2.2 基于熵权法的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第43-44页 |
4.2.3 构建基于产权共享的众创空间绩效评价模型 | 第44-45页 |
5 基于产权共享的众创空间运行绩效的实证分析 | 第45-50页 |
5.1 实证样本背景与数据采集 | 第45-46页 |
5.2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实证分析 | 第46-50页 |
5.2.1 众创空间绩效评价模型有效性的验证 | 第46页 |
5.2.2 各级指标影响程度实证分析 | 第46-50页 |
6 结论与对策 | 第50-54页 |
6.1 结论 | 第50页 |
6.2 对策建议 | 第50-54页 |
6.2.1 加强交流对接促进合作 | 第50-51页 |
6.2.2 加大资金投入深化融资服务 | 第51页 |
6.2.3 提高人力资本水平 | 第51-52页 |
6.2.4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 第52-54页 |
展望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附录 A | 第61-62页 |
附录 B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