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绪论 | 第7-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8-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14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2.容闳教育救国思想形成的背景及过程 | 第16-26页 |
2.1 容闳教育救国思想形成的国外背景 | 第16-17页 |
2.1.1 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繁荣发展的影响 | 第16页 |
2.1.2 西方教会学校的深入影响 | 第16-17页 |
2.2 容闳教育救国思想形成的国内背景 | 第17-19页 |
2.2.1 封建腐朽的政治统治 | 第17-18页 |
2.2.2 陈旧落后的教育现状 | 第18-19页 |
2.2.3 日益严峻的民族危机 | 第19页 |
2.3 容闳教育救国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 第19-21页 |
2.3.1 鲍留云教育管理理念的熏染 | 第20页 |
2.3.2 基督精神的启迪 | 第20-21页 |
2.4 容闳教育救国思想形成的演进过程 | 第21-26页 |
2.4.1 容闳教育救国思想的萌芽(1847—1854年) | 第21-22页 |
2.4.2 容闳教育救国思想的发展(1854—1881年) | 第22-23页 |
2.4.3 容闳教育救国思想的转折(1881—1900年) | 第23-24页 |
2.4.4 容闳教育救国思想的升华(1900—1912年) | 第24-26页 |
3.容闳教育救国思想的目的、理念及实践 | 第26-36页 |
3.1 容闳教育救国的目的 | 第26-29页 |
3.1.1 塑造德智体全面发展之人才 | 第26-28页 |
3.1.2 建设现代化的“新中国” | 第28-29页 |
3.2 容闳教育救国的理念 | 第29-32页 |
3.2.1 爱国主义一以贯之 | 第29-30页 |
3.2.2 坚持资本主义教育理念 | 第30-31页 |
3.2.3 倡导女子平等教育 | 第31-32页 |
3.3 容闳教育救国的实践 | 第32-36页 |
3.3.1 倡导和组织留学教育 | 第32-33页 |
3.3.2 建立新式教育模式 | 第33-34页 |
3.3.3 创办实业学校,开展技术教育 | 第34-36页 |
4.容闳教育救国思想及实践的评价 | 第36-45页 |
4.1 容闳教育救国思想及实践的历史价值 | 第36-39页 |
4.1.1 传递了文明开化的新风尚 | 第36页 |
4.1.2 推进了各种新式实用人才的培养 | 第36-37页 |
4.1.3 推动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 第37-38页 |
4.1.4 促进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 第38-39页 |
4.2 容闳教育救国思想及实践的局限性 | 第39-41页 |
4.2.1 资产阶级教育理念的局限性 | 第39-40页 |
4.2.2 一段时期内单纯依靠教育实现救国 | 第40页 |
4.2.3 教育救国实践中偏重西学相对淡化中学 | 第40-41页 |
4.3 容闳教育救国思想及实践对教育的启示 | 第41-45页 |
4.3.1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 第41-42页 |
4.3.2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 第42-43页 |
4.3.3 明辨中西方文化,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 第43-45页 |
5.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作者简介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