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驾驶室及车身论文--车身论文

白车身静态刚度分析及测量技术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7-12页
    1.1 引言第7页
    1.2 本文分析研究背景第7-8页
    1.3 车身刚度研究的意义第8-9页
    1.4 国内外发展现状第9-11页
        1.4.1 国内发展现状第9-10页
        1.4.2 国外发展现状第10-11页
    1.5 文章主要研究方向第11-12页
第二章 试验车型的有限元仿真计算第12-21页
    2.1 引言第12-14页
        2.1.1 虚拟有限元方法及应用第13页
        2.1.2 有限元法基本理论第13-14页
    2.2 白车身有限元模型第14-15页
    2.3 弯曲和扭转工况分析及其计算结果第15-20页
        2.3.1 弯曲工况第15-17页
        2.3.2 扭转工况第17-20页
    2.4 本章小结第20-21页
第三章 白车身静刚度测量试验误差分析第21-29页
    3.1 引言第21页
    3.2 车身弯曲刚度试验中的误差第21-26页
    3.3 车身扭转刚度试验中的误差第26-28页
    3.4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四章 白车身静态刚度试验分析第29-58页
    4.1 白车身静刚度测量系统介绍第29-32页
    4.2 试验方法介绍第32-35页
        4.2.1 试验工况第32-34页
        4.2.2 试验前准备第34-35页
    4.3 试验原理第35-38页
        4.3.1 扭转刚度试验原理第35-37页
        4.3.2 弯曲刚度试验原理第37-38页
    4.4 静态扭转刚度测量第38-40页
    4.5 静态弯曲刚度测量第40-42页
    4.6 试验夹具的优化第42-51页
        4.6.1 用于连接车身的夹具第42-43页
        4.6.2 用于支撑车身的夹具第43-45页
        4.6.3 用于加载,传递载荷的夹具第45-47页
        4.6.4 固定传感器的夹具第47-51页
    4.7 测量数据及分析第51-57页
        4.7.1 试验曲线及数据第51-57页
        4.7.2 静态刚度试验数据比对第57页
    4.8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第58-59页
    5.1 结论第58页
    5.2 展望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1页
致谢第61-6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2-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L1000调角器装配线关键工位的自动化研究与实现
下一篇:轿车翼子板区域装配偏差数字化仿真及尺寸工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