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23页 |
2.1 学历案的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2.1.1 学历案的内涵 | 第17页 |
2.1.2 学历案的要素 | 第17-19页 |
2.1.3 学历案的课型 | 第19页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2.2.1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第19-20页 |
2.2.2 发现学习理论 | 第20页 |
2.2.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20-21页 |
2.2.4 有意义学习理论 | 第21页 |
2.2.5 “学习”金字塔理论 | 第21-23页 |
第3章 前期调查——高中物理课堂学习现状 | 第23-30页 |
3.1 调查缘由 | 第23页 |
3.2 调查过程 | 第23-24页 |
3.3 调查分析 | 第24-28页 |
3.4 调查结论 | 第28-30页 |
3.4.1 学习物理的动机受应试教育影响大 | 第28页 |
3.4.2 课堂上“游离学习”现象较为严重 | 第28-29页 |
3.4.3 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差 | 第29页 |
3.4.4 学习方法不科学 | 第29-30页 |
第4章 高中物理“电磁感应”单元学历案设计 | 第30-35页 |
4.1 设计内容 | 第30页 |
4.2 设计依据 | 第30-32页 |
4.2.1 课程标准要求 | 第30-31页 |
4.2.2 学历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 第31-32页 |
4.3 学历案的设计 | 第32-35页 |
4.3.1 “划时代的发现”学历案设计 | 第32-33页 |
4.3.2 “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学历案设计 | 第33页 |
4.3.3 “楞次定律”学历案设计 | 第33页 |
4.3.4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学历案设计 | 第33-35页 |
第5章 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学历案设计”的实践研究及结果分析 | 第35-69页 |
5.1 进行实践教学的目的 | 第35页 |
5.2 实践的对象 | 第35页 |
5.3 实践过程 | 第35-36页 |
5.3.1 实践时间 | 第35页 |
5.3.2 实践实施 | 第35-36页 |
5.4 实践过程及结果分析 | 第36-62页 |
5.4.1 “划时代的发现”学历案的实施过程及结果分析.. | 第36-42页 |
5.4.2 “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学历案的实施过程及结果分析 | 第42-50页 |
5.4.3 “楞次定律”学历案的实施过程及结果分析 | 第50-62页 |
5.5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62-69页 |
5.5.1 调查过程 | 第62页 |
5.5.2 调查分析 | 第62-67页 |
5.5.3 调查结果 | 第67-6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结论与建议 | 第69-70页 |
6.1.1 实践研究结论 | 第69页 |
6.1.2 对教学的建议 | 第69-70页 |
6.2 展望与不足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附录 | 第74-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