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的目的 | 第10-11页 |
1.1.3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1.4 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1-14页 |
1.3 关键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1.3.1 企业社会网络 | 第14页 |
1.3.2 并购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1.4.2 演绎性分析法 | 第15页 |
1.4.3 案例分析法 | 第15页 |
1.4.4 趋势分析法 | 第15-16页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7-26页 |
2.1 社会网络的相关研究 | 第17-22页 |
2.1.1 社会网络的维度划分与测量 | 第17-19页 |
2.1.2 社会网络的功能 | 第19页 |
2.1.3 社会网络的基本理论 | 第19-22页 |
2.2 并购动因 | 第22-23页 |
2.2.1 协同效应理论 | 第22页 |
2.2.2 代理理论 | 第22页 |
2.2.3 市场势力理论 | 第22-23页 |
2.3 社会网络对并购绩效的研究 | 第23-24页 |
2.3.1 社会网络对并购绩效的正向作用 | 第23-24页 |
2.3.2 社会网络对并购绩效的负向作用 | 第24页 |
2.4 文献评述 | 第24-26页 |
第3章 理论基础 | 第26-28页 |
3.1 关系强度理论 | 第26页 |
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6-27页 |
3.3 替代学习效应理论 | 第27-28页 |
第4章 企业社会网络对并购绩效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28-32页 |
4.1 企业社会网络的构成与测量 | 第28-29页 |
4.2 企业社会网络对并购绩效的影响机理 | 第29-32页 |
4.2.1 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并购绩效 | 第30页 |
4.2.2 影响企业并购目标的选择以影响并购绩效 | 第30-31页 |
4.2.3 促进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并购绩效 | 第31-32页 |
第5章 案例分析 | 第32-48页 |
5.1 案例介绍 | 第32-34页 |
5.1.1 华谊兄弟基本情况 | 第32-33页 |
5.1.2 投资及并购对象基本情况 | 第33-34页 |
5.2 华谊兄弟社会网络的发展 | 第34-37页 |
5.2.1 华谊兄弟投资掌趣科技前的社会网络 | 第34-35页 |
5.2.2 华谊兄弟并购银汉科技前的社会网络 | 第35页 |
5.2.3 华谊兄弟并购浙江常升前的社会网络 | 第35-37页 |
5.3 华谊兄弟与各投资及并购对象的社会网络对比分析 | 第37-40页 |
5.3.1 网络规模 | 第37页 |
5.3.2 网络强度 | 第37-39页 |
5.3.3 网络异质性 | 第39页 |
5.3.4 小结 | 第39-40页 |
5.4 华谊兄弟社会网络对并购绩效影响的机理分析 | 第40-42页 |
5.4.1 降低信息不对称,减少并购成本 | 第40-41页 |
5.4.2 影响并购目标的选择影响并购绩效 | 第41-42页 |
5.4.3 促进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并购绩效 | 第42页 |
5.5 华谊兄弟社会网络对并购绩效的影响对比分析 | 第42-48页 |
5.5.1 财务绩效 | 第43-46页 |
5.5.2 非财务绩效 | 第46-47页 |
5.5.3 小结 | 第47-4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局限性 | 第48-50页 |
6.1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48页 |
6.2 本文的局限性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附录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