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8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 (一)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状况 | 第11页 |
| (二)大学生心理压力评估的局限 | 第11-12页 |
| (三)绘画投射测验技术的优点与不足 | 第12-13页 |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 (一)研究的目的 | 第13页 |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第14-19页 |
| (一)大学生压力评估的研究状况 | 第14-15页 |
| (二)绘画投射测验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5-16页 |
| (三)“雨中人”绘画测验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6-18页 |
| (四)研究述评 | 第18-19页 |
|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9-20页 |
| (一)研究思路 | 第19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五、研究的创新 | 第20-23页 |
| (一)研究工具创新 | 第20-21页 |
| (二)信息采集状态的创新 | 第21页 |
| (三)信息提取手段的创新 | 第21页 |
| (四)指标体系的创新 | 第21-23页 |
| 六、核心概念 | 第23-28页 |
| (一)投射测验 | 第23-26页 |
| (二)“雨中人”绘画测验 | 第26页 |
| (三)心理压力 | 第26-28页 |
| 第二章 “雨中人”绘画测验 | 第28-34页 |
| 一、绘画投射测验的理论基础 | 第28-29页 |
| (一)大脑偏侧化理论 | 第28页 |
| (二)精神分析理论 | 第28-29页 |
| 二、“雨中人”绘画测验的发展 | 第29-33页 |
| (一)“雨中人”绘画测验的产生 | 第29-30页 |
| (二)绘画投射测验研究的突破 | 第30-33页 |
| 三、“雨中人”绘画测验中的指标编码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雨中人”绘画测验在大学生压力评估中的量化研究 | 第34-50页 |
|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34-37页 |
| (一)研究对象 | 第34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34页 |
| (三)研究工具 | 第34-37页 |
| 二、研究结果 | 第37-43页 |
| (一)压力客观量表测验结果 | 第37-38页 |
| (二)“雨中人”绘画测验量化研究结果 | 第38-43页 |
| 三、讨论 | 第43-50页 |
| (一)大学生压力客观量表调查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 (二)“雨中人”绘画指标与压力反应总分(SR)的关系分析 | 第44-45页 |
| (三)情绪反应(SER)、躯体反应(SPR)、社会行为反应(SBR)分量表分值与雨中人绘画指标的关系分析 | 第45-47页 |
| (四)“雨中人”绘画测验重测信度研究结果分析 | 第47-50页 |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0-52页 |
| 一、研究结论 | 第50页 |
| (一)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水平相对较低 | 第50页 |
| (二)不同性别和年级大学生心理压力反应水平有差异 | 第50页 |
| (三)“雨中人”绘画测验可以作为大学生压力评估工具 | 第50页 |
| 二、相关建议 | 第50-51页 |
| (一)将绘画投射技术应用于大学生心理普查 | 第50-51页 |
| (二)将绘画投射技术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咨询 | 第51页 |
| (三)为高校管理人员进行心理测量技术培训 | 第51页 |
| 三、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第60-61页 |
| 附录 | 第61-62页 |
| 附录1 :“雨中人投射测验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 第61-62页 |
| 附录2 :客观压力量表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