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7页 |
1.1 电动自行车定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电动自行车现状 | 第10-11页 |
1.3 国外电动自行车发展情况 | 第11-12页 |
1.4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1.5 研究区域简况 | 第12-13页 |
1.6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7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14-16页 |
1.8 章节安排 | 第16-17页 |
第2章 研究综述 | 第17-22页 |
2.1 该领域国内外研究成果 | 第17-20页 |
2.1.1 交通流行病学角度 | 第17页 |
2.1.2 回顾性常规数据分析方向 | 第17-19页 |
2.1.3 车辆碰撞试验及事故仿真再现方向 | 第19页 |
2.1.4 数学建模方向 | 第19-20页 |
2.2 现有研究中存在问题 | 第20-22页 |
第3章 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特性统计分析 | 第22-59页 |
3.1 时间序列分析 | 第22-28页 |
3.1.1 年份序列分析 | 第22-24页 |
3.1.2 月份序列分析 | 第24-26页 |
3.1.3 小时序列分析 | 第26-28页 |
3.2 按照气候变化序列分析 | 第28-39页 |
3.2.1 天气变化序列 | 第28-33页 |
3.2.2 气温变化序列 | 第33-37页 |
3.2.3 相邻两日间温差序列 | 第37-39页 |
3.3 驾乘人员情况分析 | 第39-47页 |
3.3.1 按照致死、致伤部位序列分析 | 第39-40页 |
3.3.2 基本个人信息分析 | 第40-44页 |
3.3.3 违法行为及责任情况 | 第44-47页 |
3.4 交通事故特征分析 | 第47-54页 |
3.4.1 道路交通事故形态 | 第47-49页 |
3.4.2 致死及致伤交通事故车辆碰撞部位 | 第49-52页 |
3.4.3 交通方式分析 | 第52-54页 |
3.5 道路因素统计分析 | 第54-59页 |
3.5.1 道路横断面位置统计分析 | 第54-56页 |
3.5.2 路口路段类型统计分析 | 第56-59页 |
第4章 相关性分析及建模 | 第59-69页 |
4.1 Logistic回归逻辑模型 | 第59-60页 |
4.2 针对电动自行车驾乘者人身伤害交通事故的相关性分析 | 第60-67页 |
4.2.1 道路交通事故案件信息采集 | 第60-61页 |
4.2.2 驾驶者人身伤害因素分析 | 第61-64页 |
4.2.3 驾驶者致死因素分析 | 第64-67页 |
4.3 相关性分析小结 | 第67-69页 |
第5章 降低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伤害程度的建议 | 第69-79页 |
5.1 总论 | 第69页 |
5.2 法律法规的完善 | 第69-73页 |
5.2.1 国外相关法律法规 | 第70页 |
5.2.2 国内相关法律法规 | 第70-71页 |
5.2.3 相关建议 | 第71-73页 |
5.3 交通出行环境的改善 | 第73-76页 |
5.3.1 道路环境设计 | 第73-75页 |
5.3.2 公共交通体系建设 | 第75-76页 |
5.4 人员防护与车辆性能提升 | 第76-79页 |
5.4.1 人员防护 | 第76-77页 |
5.4.2 车辆安全性能 | 第77-79页 |
第6章 结论 | 第79-82页 |
6.1 研究成果 | 第79-81页 |
6.2 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个人简历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