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促进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10-11页
1. 文献综述第11-26页
    1.1 自我同一性第11-22页
        1.1.1 自我同一性的概念第11-13页
        1.1.2 自我同一性的维度第13页
        1.1.3 自我同一性的理论基础第13-16页
        1.1.4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发展的影响因素第16-20页
        1.1.5 自我同一性的测量第20-21页
        1.1.6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相关研究第21-22页
        1.1.7 自我同一性的干预研究第22页
    1.2 团体心理辅导第22-26页
        1.2.1 团体辅导的定义第22-23页
        1.2.2 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依据第23-24页
        1.2.3 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第24-26页
2. 问题提出第26-29页
    2.1 以往研究不足第26页
    2.2 问题的提出第26-27页
    2.3 研究目的第27页
    2.4 研究意义第27-29页
        2.4.1 理论意义第27-28页
        2.4.2 实践意义第28-29页
3. 研究设计第29-40页
    3.1 研究内容第29页
    3.2 研究对象第29页
    3.3 研究工具第29-32页
        3.3.1 定量工具第29-31页
        3.3.2 定性工具第31-32页
    3.4 研究假设第32页
    3.5 研究过程第32页
    3.6 实验设计第32-34页
        3.6.1 实验设计表第32-33页
        3.6.2 控制组一的活动设计第33页
        3.6.3 额外变量的控制第33-34页
    3.7 自我同一性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第34-40页
        3.7.1 方案设计的理论依据第34-36页
        3.7.2 团体辅导设计方案第36-38页
        3.7.3 本团体辅导方案的创新第38-39页
        3.7.4 专家效度检验第39-40页
4. 研究结果第40-47页
    4.1 团体辅导干预结果比较第40-43页
        4.1.1 干预前差异比较第40页
        4.1.2 后测差异比较第40-41页
        4.1.3 实验组前后测差异比较第41页
        4.1.4 控制组一前后测差异比较第41页
        4.1.5 控制组二前后测差异比较第41-42页
        4.1.6 实验组后测追踪后测得分差异比较第42页
        4.1.7 控制组一组后测追踪后测差异比较第42页
        4.1.8 控制组二后测追踪后测差异比较第42页
        4.1.9 三组前后测差异值差异比较第42-43页
    4.2 定性评估结果第43-47页
        4.2.1 团体心理辅导单元反馈第43页
        4.2.2 活动收获与团体评价第43-45页
        4.2.3 辅导者记录第45-47页
5. 分析与讨论第47-55页
    5.1 团体辅导方案讨论第47-48页
    5.2 团体辅导对自我同一性影响的效果分析第48-50页
    5.3 团辅疗效因子讨论第50-52页
    5.4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第52-53页
    5.5 研究主要创新和贡献第53页
    5.6 研究不足与愿望第53-55页
        5.6.1 本研究不足第53-54页
        5.6.2 对未来的期望第54-55页
6. 结论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1页
附件(测量工具)第61-68页
致谢第68-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监控与网络社交中的自我呈现策略的关系
下一篇:高中生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量表的初步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