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二次事故成因及其预防对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2章 高速公路二次交通事故影响因素及规律分析 | 第19-27页 |
2.1 高速公路二次交通事故特点 | 第19页 |
2.1.1 二次事故危害性 | 第19页 |
2.1.2 二次事故的不可避免与可预防性 | 第19页 |
2.2 二次交通事故影响因素 | 第19-21页 |
2.2.1 驾驶员因素 | 第20页 |
2.2.2 道路环境因素 | 第20-21页 |
2.3 高速公路二次交通事故宏观分析 | 第21-24页 |
2.3.1 高速公路二次交通事故时间分布规律 | 第21-22页 |
2.3.2 高速公路二次事故严重性分析 | 第22-23页 |
2.3.3 高速公路二次事故直接财产损失 | 第23-24页 |
2.4 高速公路二次事故微观分析 | 第24-26页 |
2.4.1 二次事故表现形式 | 第24页 |
2.4.2 一次事故解析 | 第24-25页 |
2.4.3 救援期二次事故 | 第25-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高速公路二次交通事故成因分析 | 第27-40页 |
3.1 二次交通事故一般性成因分析 | 第27-30页 |
3.1.1 人的因素 | 第27-28页 |
3.1.2 车辆因素 | 第28-29页 |
3.1.3 道路因素 | 第29页 |
3.1.4 环境因素 | 第29-30页 |
3.2 高速公路二次交通事故显著性因素甄别 | 第30-35页 |
3.2.1 数据源介绍 | 第30-31页 |
3.2.2 变量选取 | 第31页 |
3.2.3 事故频率分析模型 | 第31-34页 |
3.2.4 显著影响因素数据分析结果及讨论 | 第34-35页 |
3.3 高速公路二次交通事故致因机理 | 第35-39页 |
3.3.1 交通系统分析 | 第35-36页 |
3.3.2 交通事故形成过程 | 第36页 |
3.3.3 交通事故发生机理分类 | 第36-37页 |
3.3.4 交通事故发生机理分析 | 第37-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高速公路二次事故控制预防对策 | 第40-58页 |
4.1 预防高速公路二次事故的一般性措施 | 第40-43页 |
4.1.1 加强安全宣传教育 | 第40页 |
4.1.2 提高车辆性能 | 第40-41页 |
4.1.3 改善道路条件 | 第41-42页 |
4.1.4 控制交通流 | 第42-43页 |
4.2 预防高速公路二次事故显著因素的措施 | 第43-45页 |
4.2.1 货车比例预防措施 | 第43-44页 |
4.2.2 超速行驶的预防措施 | 第44页 |
4.2.3 应急操作不当预防措施 | 第44-45页 |
4.2.4 恶劣天气预防措施 | 第45页 |
4.3 构建高速公路二次事故预警体系 | 第45-57页 |
4.3.1 高速公路二次事故预警体系构建步骤 | 第45-46页 |
4.3.2 二次事故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6-49页 |
4.3.3 预警界限的确定 | 第49-53页 |
4.3.4 预警信息的发布 | 第53-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案例分析预警体系例证解析 | 第58-63页 |
5.1 事故概况 | 第58-59页 |
5.2 事故预警方案 | 第59-60页 |
5.3 预警信息的发布 | 第60页 |
5.4 绥满高速交通管理评价 | 第60-62页 |
5.4.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60-62页 |
5.4.2 绥满高速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 第6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3-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个人简历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