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仿真分析的C80B型车动态车钩力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课题研究发展现状 | 第11-14页 |
1.2.1 纵向载荷谱的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2.2 疲劳研究的发展现状 | 第12-14页 |
1.3 反求车钩力理念 | 第14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8页 |
1.4.1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4.2 论文的主要流程 | 第16-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基本理论与方法 | 第19-31页 |
2.1 结构动力学理论 | 第19-22页 |
2.1.1 模态分析基本理论 | 第19-21页 |
2.1.2 虚拟激励法基本原理 | 第21-22页 |
2.2 有限元法基本原理 | 第22-23页 |
2.3 疲劳分析基本理论 | 第23-25页 |
2.3.1 S-N曲线 | 第23页 |
2.3.2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 第23-24页 |
2.3.3 名义应力法 | 第24-25页 |
2.4 AAR标准疲劳评估方法概述 | 第25-28页 |
2.5 随机振动精细分析方法概述 | 第28-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31-42页 |
3.1 C_(80B)型车简介 | 第31-33页 |
3.2 基于AAR标准的结构模型建立 | 第33-34页 |
3.3 基于随机振动精细分析的结构模型建立 | 第34-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基于AAR标准的车体疲劳寿命评估 | 第42-57页 |
4.1 疲劳寿命预测技术路线 | 第42页 |
4.2 AAR标准载荷工况计算 | 第42-49页 |
4.2.1 垂向载荷工况 | 第42-43页 |
4.2.2 纵向载荷工况 | 第43-44页 |
4.2.3 扭转载荷工况 | 第44-45页 |
4.2.4 侧滚载荷工况 | 第45-46页 |
4.2.5 结果汇总 | 第46-49页 |
4.3 车体疲劳寿命评估 | 第49-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基于随机振动精细分析的车体疲劳寿命评估 | 第57-69页 |
5.1 疲劳寿命预测技术路线 | 第57页 |
5.2 载荷的建立 | 第57-58页 |
5.3 车体疲劳寿命评估 | 第58-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六章 车钩力确定及疲劳寿命验证 | 第69-81页 |
6.1 车钩力的确定 | 第69-74页 |
6.2 疲劳寿命验证 | 第74-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