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站点区域非机动车骑行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非机动车概况 | 第10-11页 |
1.1.2 公交站点概况 | 第11页 |
1.1.3 公交站点区域非机动车的骑行概况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1 非机动车交通流特性及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3.2 非机动车交通行为及安全性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3 公交站点区域非机动车的相关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第二章 公交站点与非机动车基本特征分析 | 第18-28页 |
2.1 公交站点的特征分析 | 第18-22页 |
2.1.1 公交站点类型 | 第18-20页 |
2.1.2 公交站点的设计 | 第20-21页 |
2.1.3 公交车辆的特征 | 第21-22页 |
2.2 非机动车特性分析 | 第22-26页 |
2.2.1 非机动车辆特性 | 第22-24页 |
2.2.2 非机动车骑行者特性 | 第24-25页 |
2.2.3 非机动车使用特征 | 第25-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公交站点区域非机动车骑行特性调查与分析 | 第28-40页 |
3.1 公交站点区域非机动车到达特性分析 | 第28-30页 |
3.1.1 非机动车到达量调查 | 第28-29页 |
3.1.2 非机动车到达特性分布 | 第29-30页 |
3.2 公交站点区域非机动车速度特性分析 | 第30-33页 |
3.2.1 非机动车速度数据采集 | 第30-31页 |
3.2.2 非机动车速度分布特性 | 第31-33页 |
3.3 公交站点区域非机动车骑行路径分析 | 第33-37页 |
3.3.1 非机动车的骑行路径分布 | 第34-36页 |
3.3.2 非机动车的横向位置分布 | 第36-37页 |
3.4 公交站点区域非机动车交通冲突分析 | 第37-39页 |
3.4.1 非机动车交通冲突的定义与分析 | 第37-38页 |
3.4.2 非机动车交通冲突的调查与统计 | 第38-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公交站点区域非机动车骑行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0-59页 |
4.1 生存分析法及适应性分析 | 第40-42页 |
4.1.1 生存分析法介绍 | 第40页 |
4.1.2 生存分析法的适用性分析 | 第40-42页 |
4.2 非机动车骑行行为Cox比例风险模型 | 第42-46页 |
4.2.1 非机动车生存分析基本函数的构建 | 第42-43页 |
4.2.2 非机动车Cox比例风险模型构建 | 第43-45页 |
4.2.3 非机动车Cox模型参数估计 | 第45-46页 |
4.3 非机动车样本情况及Cox模型的统计检验 | 第46-50页 |
4.3.1 非机动车的样本数据 | 第46-47页 |
4.3.2 潜在影响变量的选取 | 第47页 |
4.3.3 Cox比例风险模型的统计检验 | 第47-50页 |
4.4 非机动车越线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第50-57页 |
4.4.1 Cox风险模型总体分析 | 第50页 |
4.4.2 各协变量对非机动车越线行为影响分析 | 第50-54页 |
4.4.3 风险率与相对风险率 | 第54-56页 |
4.4.4 Cox风险模型的应用 | 第56-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公交站点区域非机动车骑行状况改善建议 | 第59-63页 |
5.1 公交停靠站类型及站台的设置建议 | 第59-60页 |
5.2 公交站点区域非机动车道的设置建议 | 第60-61页 |
5.2.1 非机动车道宽度 | 第60-61页 |
5.2.2 非机动车道形式 | 第61页 |
5.3 非机动车的管理控制建议 | 第61-62页 |
5.4 其他建议 | 第6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3-66页 |
研究结论 | 第63-64页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