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粮食加工工业论文--保健食品论文

辅酶Q10保健食品的剂型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3页
第1章 绪论第13-28页
   ·前言第13页
   ·辅酶Q_(10)的研究进展第13-18页
     ·辅酶Q_(10)简介第13-14页
     ·辅酶Q_(10)的制备方法第14-15页
     ·辅酶Q_(10)的生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第15-16页
     ·辅酶Q_(10)制剂技术研究现状第16-18页
   ·辅酶Q_(10)与β-环糊精包合物的研究进展第18-22页
     ·β-环糊精包合物简介第18-19页
     ·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方法第19页
     ·β-环糊精包合物的鉴定第19-20页
     ·β-环糊精包合物的应用第20-21页
     ·辅酶Q_(10)与β-环糊精包合物的研究现状第21-22页
   ·辅酶Q_(10)口服液制剂的研究现状第22页
   ·辅酶Q_(10)微乳制剂的研究进展第22-25页
     ·微乳简介第22-23页
     ·微乳的结构类型第23页
     ·微乳的性质第23-24页
     ·辅酶Q_(10)微乳制剂的研究现状第24-25页
   ·辅酶Q_(10)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第25-26页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和科学意义第26-28页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26页
     ·研究价值与科学意义第26-28页
第2章 辅酶Q_(10)分析方法的建立第28-35页
   ·引言第28页
   ·仪器与试剂第28页
     ·仪器与设备第28页
     ·材料与试剂第28页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第28-30页
     ·标准曲线的建立第28-29页
     ·精密度实验第29页
     ·重复性实验第29-30页
     ·稳定性实验第30页
     ·加样回收率实验第30页
   ·高效液相色谱法第30-33页
     ·色谱条件第30-31页
     ·标准工作曲线第31-32页
     ·精密度实验第32页
     ·重复性实验第32-33页
     ·稳定性实验第33页
     ·加样回收率实验第33页
   ·高效液相色谱法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比较第33-34页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3章 辅酶Q_(10)与β-环糊精包合物的研究第35-53页
   ·引言第35页
   ·仪器与试剂第35页
     ·仪器与设备第35页
     ·材料与试剂第35页
   ·实验方法第35-37页
     ·包合物的制备工艺研究第35-36页
     ·包合物的鉴定第36-37页
     ·包合物的稳定性与水溶性研究第37页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7-51页
     ·单因素实验结果第37-40页
     ·响应面分析法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0-45页
     ·包合物的鉴定第45-47页
     ·包合物稳定性水溶性研究结果与讨论第47-51页
   ·辅酶Q_(10)与羟丙基-β-环糊精的包合物制备研究第51-52页
     ·磁力搅拌器制备包合物第51页
     ·高速匀浆机制备包合物第51页
     ·实验讨论第51-52页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4章 辅酶Q_(10)口服液制剂的研究第53-65页
   ·引言第53页
   ·仪器与试剂第53页
     ·仪器与设备第53页
     ·材料与试剂第53页
   ·辅酶Q_(10)口服液制剂制备工艺的研究第53-54页
     ·辅酶Q_(10)口服液制剂的制备第53-54页
     ·单因素影响实验第54页
     ·辅酶Q_(10)口服液制备工艺的正交优化实验第54页
     ·辅酶Q_(10)口服液口感的调配第54页
     ·辅酶Q_(10)保留率的计算第54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4-59页
     ·单因素影响实验的结果与分析第54-57页
     ·辅酶Q_(10)口服液制备工艺的正交优化实验第57-59页
     ·辅酶Q_(10)口服液口感的调配第59页
   ·辅酶Q_(10)口服液制剂的稳定性研究第59-64页
     ·光线对辅酶Q_(10)口服液制剂稳定性的影响第59-60页
     ·空气对辅酶Q_(10)口服液制剂稳定性的影响第60页
     ·温度对辅酶Q_(10)口服液制剂稳定性的影响第60-61页
     ·增加辅酶Q_(10)口服液稳定性的方法第61-63页
     ·辅酶Q_(10)口服液制剂的加速试验第63-64页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5章 辅酶Q_(10)微乳制剂的初步研究第65-75页
   ·引言第65页
   ·仪器与试剂第65页
     ·仪器与设备第65页
     ·材料与试剂第65页
   ·实验方法第65-68页
     ·微乳的评判标准第65-66页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第66页
     ·油相的选择第66页
     ·助表面活性剂的选择及Km的确定第66页
     ·辅酶Q_(10)微乳处方的确定及制备第66页
     ·辅酶Q_(10)微乳制剂的质量评价第66-67页
     ·辅酶Q_(10)微乳包封率的测定第67页
     ·辅酶Q_(10)微乳制剂的稳定性考察第67-68页
   ·结果与分析第68-74页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第68页
     ·油相的选择第68页
     ·助表面活性剂的选择及Km的确定第68-70页
     ·辅酶Q_(10)微乳处方的确定及其微乳的制备第70页
     ·辅酶Q_(10)微乳的质量评价第70-71页
     ·辅酶Q_(10)微乳包封率的测定第71-72页
     ·辅酶Q_(10)微乳制剂的稳定性考察第72-74页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75-78页
   ·结论第75-76页
   ·展望第76-78页
致谢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4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牛乳β-乳球蛋白过敏原表位串联体的表达
下一篇:养生文化背景下保健酒包装设计--以冬虫夏草酒包装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