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1 城市交通问题 | 第11-12页 |
1.1.2 城市交通管理的不足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单交叉口信号控制方法综述 | 第13-14页 |
1.2.2 干道信号协调控制方法综述 | 第14-16页 |
1.2.3 区域信号协调控制方法综述 | 第16-17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9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2 技术线路 | 第20-21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二章 交通信号控制理论基础 | 第22-35页 |
2.1 信号交叉口延误理论概述 | 第22-27页 |
2.1.1 稳态理论:低饱和交通状态下的交叉口延误理论 | 第22-25页 |
2.1.2 定数理论:过饱和交通状态下的交叉口延误理论 | 第25-26页 |
2.1.3 过渡曲线函数:近饱和交通状态下的交叉口延误理论 | 第26-27页 |
2.2 干道信号协调控制方法概述 | 第27-30页 |
2.2.1 图解法 | 第27-28页 |
2.2.2 数解法 | 第28页 |
2.2.3 模型法 | 第28-30页 |
2.3 信号交叉口协调控制参数 | 第30-34页 |
2.3.1 公共信号周期 | 第30-31页 |
2.3.2 绿信比 | 第31页 |
2.3.3 相位相序 | 第31-33页 |
2.3.4 相位差 | 第33-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未饱和区域交通信号协调控制策略与方法 | 第35-51页 |
3.1 未饱和区域协调控制策略 | 第35-36页 |
3.2 未饱和区域控制子区划分 | 第36-39页 |
3.2.1 子区划分依据 | 第36-37页 |
3.2.2 子区划分步骤 | 第37-39页 |
3.3 干道协调控制模型 | 第39-43页 |
3.3.1 混合放行方式绿波干道模型 | 第39-42页 |
3.3.2 模型实例分析 | 第42-43页 |
3.4 未饱和区域协调控制方法 | 第43-50页 |
3.4.1 简单路网分析 | 第44-45页 |
3.4.2 非协调路段处理形式 | 第45页 |
3.4.3 干道优先级别设定 | 第45-48页 |
3.4.4 区域单元参数化定义 | 第48-49页 |
3.4.5 区域协调控制步骤和模型 | 第49-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过饱和区域交通信号协调控制策略与方法 | 第51-69页 |
4.1 过饱和区域协调控制策略 | 第51-52页 |
4.2 过饱和区域控制子区划分 | 第52-54页 |
4.2.1 子区划分依据 | 第52-53页 |
4.2.2 子区划分步骤 | 第53-54页 |
4.3“外控内疏”策略 | 第54-59页 |
4.3.1 红波控制思想 | 第54-55页 |
4.3.2 红绿波协调控制模型 | 第55-57页 |
4.3.3 模型实例分析 | 第57-59页 |
4.4“延误最小”策略 | 第59-68页 |
4.4.1 交叉口延误模型 | 第59-65页 |
4.4.2 区域协调控制模型 | 第65-6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区域交通信号协调控制技术应用案例分析 | 第69-86页 |
5.1 基本思路 | 第69-70页 |
5.1.1 信号协调控制应用目标 | 第69页 |
5.1.2 交通设计基本流程 | 第69-70页 |
5.2 区域协调控制实例分析 | 第70-79页 |
5.2.1 未饱和区域协调控制 | 第70-75页 |
5.2.2 过饱和区域协调控制 | 第75-79页 |
5.3 仿真评价 | 第79-85页 |
5.3.1 Vissim仿真设计 | 第79-80页 |
5.3.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80-8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6.1 研究成果 | 第86页 |
6.2 创新点 | 第86-87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附件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