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食用油脂加工工业论文--食用油脂工业副产品加工与利用论文

豆粕蛋白—异黄酮复合体的消化吸收及结构鉴定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引言第13-20页
    1.1 豆粕的成分第13-15页
        1.1.1 蛋白质第13-14页
        1.1.2 碳水化合物第14页
        1.1.3 油脂第14页
        1.1.4 大豆异黄酮第14-15页
    1.2 大豆蛋白第15-16页
        1.2.1 大豆蛋白的提取第15-16页
        1.2.2 大豆蛋白复合物的制备第16页
    1.3 复合物结构的测定第16-17页
        1.3.1 透射电镜第17页
        1.3.2 扫描电镜第17页
        1.3.3 质构仪第17页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7-18页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8-20页
第二章 豆粕中蛋白、异黄酮的提取第20-28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0-21页
        2.1.1 实验材料第20页
        2.1.2 主要试剂第20-21页
        2.1.3 主要实验仪器第21页
    2.2 实验方法第21-23页
        2.2.1 豆粕组分的提取第21页
        2.2.2 豆粕粗提物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第21-22页
        2.2.3 豆粕粗提物多糖含量的测定第22页
        2.2.4 豆粕粗提物脂类物质含量的测定第22页
        2.2.5 豆粕粗提物7s,11s蛋白含量的测定第22-23页
        2.2.6 豆粕粗提物大豆异黄酮含量的测定第23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3-27页
        2.3.1 豆粕粗提物蛋白质、多糖、脂类、7s蛋白、11s蛋白含量的结果与分析第23-24页
        2.3.2 豆粕粗提物大豆异黄酮含量的结果与分析第24-27页
    2.4 讨论第27页
    2.5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三章 豆粕复合物的制备及模拟消化第28-47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28-30页
        3.1.1 实验材料第28-29页
        3.1.2 主要试剂第29页
        3.1.3 主要实验仪器第29-30页
    3.2 实验方法第30-32页
        3.2.1 复合物的制备第30-31页
        3.2.2 模拟消化系统的建立第31页
        3.2.3 模拟消化液中大豆异黄酮含量的测定第31-32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2-44页
        3.3.1 豆粕粗提物模拟胃消化后大豆异黄酮释放结果第32-37页
        3.3.2 豆粕粗提物模拟胃肠道联合消化后大豆异黄酮释放结果第37-43页
        3.3.3 模拟胃肠道联合消化大豆异黄酮含量及制备条件的极差分析第43-44页
        3.3.4 模拟胃肠道联合消化大豆异黄酮含量与物质含量的相关性分析第44页
    3.4 讨论第44-45页
    3.5 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四章 豆粕粗提物的蛋白分析第47-64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7-49页
        4.1.1 实验材料第47页
        4.1.2 主要试剂第47-48页
        4.1.3 主要实验仪器第48-49页
        4.1.4 数据处理软件第49页
    4.2 实验方法第49-51页
        4.2.1 粗提物扫描电镜分析第49页
        4.2.2 蛋白提取第49-50页
        4.2.3 电泳检测第50页
        4.2.4 蛋白Trypsin酶解第50页
        4.2.5 质谱分析第50-51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51-60页
        4.3.1 粗提物电子扫描显微镜结果第51-52页
        4.3.2 复合物电子扫描显微镜结果第52-55页
        4.3.3 粗提物蛋白电泳结果第55-56页
        4.3.4 高、低温豆粕粗提物蛋白种类差异第56-57页
        4.3.5 粗提物蛋白质定量比值分布第57-59页
        4.3.6 粗提物蛋白含量的聚类分析第59-60页
    4.4 讨论第60-63页
    4.5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五章 全文结论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70页
致谢第70-71页
作者简历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O/M/O复合透明导电膜在太阳电池中的应用
下一篇:克拉维酸发酵培养基及发酵工艺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