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19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方法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 第17-19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1.4.2 研究的不足 | 第18-19页 |
第2章 影子银行发展对小微企业融资影响的理论阐释 | 第19-34页 |
2.1 影子银行的涵义 | 第19-24页 |
2.1.1 影子银行范围的界定 | 第19-21页 |
2.1.2 影子银行的特征 | 第21-22页 |
2.1.3 影子银行的功能 | 第22-24页 |
2.2 影子银行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24-28页 |
2.2.1 金融抑制理论 | 第24-26页 |
2.2.2 监管套利理论 | 第26-27页 |
2.2.3 金融创新理论 | 第27-28页 |
2.3 影子银行影响小微企业融资的具体表现 | 第28-34页 |
2.3.1 影子银行影响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 第29-30页 |
2.3.2 影子银行影响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 第30-32页 |
2.3.3 影子银行影响小微企业融资环境 | 第32-34页 |
第3章 我国影子银行对小微企业融资影响的现状分析 | 第34-43页 |
3.1 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 | 第34-38页 |
3.1.1 发展迅速,但整体规模并不大 | 第34-36页 |
3.1.2 产品结构相对简单,资产证劵化程度低 | 第36-37页 |
3.1.3 融资成本高,内生于银行体系内 | 第37-38页 |
3.2 我国影子银行发展在小微企业融资中的作用 | 第38-40页 |
3.2.1 丰富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 | 第38页 |
3.2.2 缓解宏观调控产生的流动性压力 | 第38-39页 |
3.2.3 缓解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 | 第39-40页 |
3.3 我国影子银行在促进小微企业融资中存在的不足 | 第40-43页 |
3.3.1 政府部门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力度不足 | 第40页 |
3.3.2 尚未建成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和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 | 第40-41页 |
3.3.3 影子银行将挤占小微企业的资金来源 | 第41-43页 |
第4章 影子银行发展对我国小微企业融资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43-53页 |
4.1 变量的选择及数据处理 | 第43-46页 |
4.1.1 变量的选择与说明 | 第43-44页 |
4.1.2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 第44页 |
4.1.3 序列平稳性检验 | 第44-46页 |
4.2 模型选择与实证检验 | 第46-51页 |
4.2.1 模型选择 | 第46-47页 |
4.2.2 协整检验分析 | 第47页 |
4.2.3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 第47-50页 |
4.2.4 方差分解分析 | 第50-51页 |
4.3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1-53页 |
第5章 规范影子银行发展以促进小微企业融资的政策建议 | 第53-57页 |
5.1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小微企业融资 | 第53-54页 |
5.1.1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削弱我国影子银行的中介优势 | 第53页 |
5.1.2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使更多资金流向小微企业 | 第53页 |
5.1.3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降低我国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 第53-54页 |
5.2 规范影子银行发展,发挥其在小微企业融资中的积极作用 | 第54-55页 |
5.2.1 推进小微企业征信系统建设,通畅资金对接渠道 | 第54页 |
5.2.2 加快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完善金融结构布局 | 第54-55页 |
5.2.3 确定民间借贷的合法身份,引导其健康发展 | 第55页 |
5.3 加强影子银行监管,建立健全行业监督机制 | 第55-57页 |
5.3.1 树立功能性监管理念 | 第55-56页 |
5.3.2 完善金融监管法规体制 | 第56页 |
5.3.3 完善公开信息披露制度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