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5-16页 |
1.2 研究对象与目标 | 第16-18页 |
1.3 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4 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 第20-27页 |
第二章 翻译史研究现状分析 | 第27-37页 |
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其分析 | 第27-31页 |
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其分析 | 第31-36页 |
2.3 中国儒学典籍英译史研究的迫切性及其研究方向 | 第36-37页 |
第三章 美国二十世纪的中国儒学典籍英译史描述与分析 | 第37-109页 |
3.1 概貌 | 第37-44页 |
3.2 二十世纪之前的西方儒学典籍英译史略 | 第44-45页 |
3.3 中国儒学典籍英译在美国的起始阶段(1835—1919) | 第45-52页 |
3.3.1 历史与文化背景 | 第45页 |
3.3.2 以传教士为主的初期翻译活动 | 第45-51页 |
3.3.3 翻译活动特征分析 | 第51-52页 |
3.4 中国儒学典籍英译在美国的上升阶段(1920—1949) | 第52-58页 |
3.4.1 历史与文化背景 | 第52页 |
3.4.2 早期汉学家的翻译活动 | 第52-58页 |
3.4.3 翻译活动特征分析 | 第58页 |
3.5 二战后中国儒学典籍英译在美国的第一个高潮期(1950—1979) | 第58-80页 |
3.5.1 历史与文化背景 | 第58-59页 |
3.5.2 旅美华人译者的崛起与翻译的初步繁荣 | 第59-79页 |
3.5.3 翻译活动特征分析 | 第79-80页 |
3.6 中美正式建交后中国儒学典籍英译在美国的第二个高潮期(1980—2000) | 第80-102页 |
3.6.1 历史与文化背景 | 第80-81页 |
3.6.2 译者翻译视角的多元化与翻译的全面繁荣 | 第81-101页 |
3.6.3 翻译活动特征分析 | 第101-102页 |
3.7 美国二十世纪的中国儒学典籍英译史的总体特征 | 第102-107页 |
3.8 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四章 历史文化语境、赞助人、汉学发展与美国二十世纪的中国儒学典籍英译 | 第109-151页 |
4.1 历史文化语境对中国儒学典籍英译的影响 | 第110-127页 |
4.1.1 美国国家的建立和民族文化的形成期与中国儒学典籍的英译 | 第111-116页 |
4.1.2 美国世界文化强国地位的确立与中国儒学典籍的英译 | 第116-125页 |
4.1.2.1 美国对自身文化的批判与儒学典籍英译的第一个高峰期 | 第116-123页 |
4.1.2.2 文化多元主义与儒学典籍英译的第二个高峰期 | 第123-125页 |
4.1.3 美国文化发展的总体特征与中国儒学典籍的英译 | 第125-127页 |
4.2 美国二十世纪的中国儒学典籍英译活动的赞助人 | 第127-135页 |
4.2.1 美国政府 | 第128-133页 |
4.2.2 基金会 | 第133-134页 |
4.2.3 主要出版机构 | 第134-135页 |
4.3 美国汉学与中国儒学典籍英译 | 第135-149页 |
4.3.1 美国高校的汉学教育机构为中国儒学典籍英译储备人才 | 第136-137页 |
4.3.2 美国汉学学术团体和学术期刊为中国儒学典籍的英译提供研究场域 | 第137-142页 |
4.3.3 美国汉学的发展趋势对中国儒学典籍英译的影响 | 第142-148页 |
4.3.3.1 追随欧洲汉学传统 | 第142-143页 |
4.3.3.2 美国汉学的转型期 | 第143页 |
4.3.3.3 区域研究及汉学研究范式的转换 | 第143-148页 |
4.3.4 中国儒学典籍英译对美国汉学发展的贡献 | 第148-149页 |
4.4 小结 | 第149-151页 |
第五章 美国二十世纪的中国儒学典籍英译的两种范式 | 第151-193页 |
5.1 翻译范式的分类依据及其基本特征 | 第151-153页 |
5.2 “文本中心”范式下的译本和译者 | 第153-176页 |
5.2.1 典型性特征和分类 | 第153-158页 |
5.2.2 陈荣捷及其“文本中心”范式下的“注释型”译本分析 | 第158-164页 |
5.2.2.1 学术背景和主要成就 | 第158-159页 |
5.2.2.2 《中国哲学资料书》与陈荣捷的文化观和翻译观 | 第159-164页 |
5.2.3 安乐哲及其“文本中心”范式下的“比较型”译本分析 | 第164-175页 |
5.2.3.1 学术背景和主要成就 | 第164-166页 |
5.2.3.2 《论语:哲学翻译》与安乐哲的文化观和翻译观 | 第166-175页 |
5.2.4 “文本中心”范式下的译本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 第175-176页 |
5.3 “文本相关”范式下的译本和译者 | 第176-190页 |
5.3.1 典型性特征和分类 | 第176-178页 |
5.3.2 庞德及其“文本相关”范式下的译本分析 | 第178-184页 |
5.3.2.1 学术背景和主要成就 | 第178页 |
5.3.2.2 《诗经》译本与庞德的文化观和翻译观 | 第178-181页 |
5.3.2.3 《四书》译本与庞德的文化观和翻译观 | 第181-184页 |
5.3.3 白氏夫妇及其“文本相关”范式下的译本分析 | 第184-190页 |
5.3.3.1 学术背景和主要成就 | 第184-185页 |
5.3.3.2 《论语辨》译本与白氏夫妇的文化观和翻译观 | 第185-190页 |
5.3.4 “文本相关”范式下的译本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 第190页 |
5.4 小结 | 第190-19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93-201页 |
6.1 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第193-195页 |
6.2 不足之处与拓展研究 | 第195-196页 |
6.3 以史为鉴:对中国典籍英译的几点思考 | 第196-201页 |
参考文献 | 第201-217页 |
附录 | 第217-22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2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