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2-28页 |
一、 研究背景和缘起 | 第12-1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6-28页 |
第一章 她从新浪潮来 | 第28-59页 |
第一节 许鞍华的成长历程 | 第28-36页 |
一、 家庭背景 | 第28-30页 |
二、 成长和教育经历 | 第30-33页 |
三、 电影经验 | 第33-36页 |
第二节 电视台岁月 | 第36-43页 |
第三节 电影时期 | 第43-59页 |
一、 新浪潮时期:锐气逼人,佳作迭出 | 第43-47页 |
二、 19842003 年:跌宕起伏,多元探索 | 第47-54页 |
三、 20032013 年:辗转南北,回归本土 | 第54-59页 |
第二章 中西融通的电影形式与风格 | 第59-92页 |
第一节 西方现代电影技巧的运用 | 第60-72页 |
一、 时空交错的非线性叙事结构 | 第60-68页 |
二、 多重人称的叙事视点 | 第68-72页 |
第二节 东方哲思与传统美学韵味 | 第72-92页 |
一、 诗意写实与永恒之思 | 第73-80页 |
二、 冲和寡淡与无言之境 | 第80-85页 |
三、 感伤情怀与沉郁之美 | 第85-92页 |
第三章 香港城市空间的书写及其文化表征 | 第92-124页 |
第一节 日常生活空间 | 第93-107页 |
一、 资本、全球化与“无地域空间” | 第93-96页 |
二、 从“空间”到“地方” | 第96-97页 |
三、 日常生活、传统仪式与在地经验 | 第97-107页 |
第二节 底层边缘空间 | 第107-124页 |
一、 权力、空间与政治 | 第108-109页 |
二、 被遗忘的弱者的反抗空间 | 第109-119页 |
三、 现代化面具下的悲情城市 | 第119-124页 |
第四章 文化身份与国族想象 | 第124-162页 |
第一节 浮城隐喻与离散叙述 | 第125-141页 |
一、 香港的殖民历史与离散叙事 | 第125-128页 |
二、 无根的漂泊与认同的困境 | 第128-141页 |
第二节 香港本位与国族的幻灭 | 第141-152页 |
一、 《客途秋恨》:协商中的家 | 第141-150页 |
二、 《千言万语》:国族维度的弱化与政治幻灭感 | 第150-152页 |
第三节 主体分裂与差异政治 | 第152-162页 |
一、 在全球化与再国族化的拉扯之间 | 第153-155页 |
二、 移民叙述与性别修辞 | 第155-158页 |
三、 分裂的主体与国族内部的差异政治 | 第158-162页 |
第五章 女性意识与女性主体性的独特表达 | 第162-202页 |
第一节 女性主义抑或反女性主义? | 第162-170页 |
第二节 在传统观念与现代性间的摇摆 | 第170-186页 |
一、 《疯劫》中的传统、女性与现代性 | 第171-174页 |
二、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全球化、性别与经济 | 第174-181页 |
三、 《女人四十》、《天水围的日与夜》:女性对现代性的补偿 | 第181-186页 |
第三节 在个体意识与国族话语中的权衡 | 第186-202页 |
一、 《香香公主》:站在国族历史前景的女性 | 第187-191页 |
二、 《客途秋恨》:女性的赋权与父权的衰落 | 第191-197页 |
三、 《今夜星光灿烂》、《千言万语》:国族论述的消退与个人琐碎的凸显 | 第197-202页 |
结语 | 第202-205页 |
参考文献 | 第205-216页 |
附录:许鞍华影像资料汇编 | 第216-23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230-23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的项目 | 第231-232页 |
致谢 | 第232-2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