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5-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1.1.1 中国电子商务发展迅猛 | 第15-16页 |
1.1.2 基于平台开创电子商务企业成为创业的重要选择 | 第16-17页 |
1.1.3 电子商务价值创造模式的相关研究不完善 | 第17页 |
1.2 问题提出 | 第17-18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1.3.2 理论意义 | 第18-19页 |
1.3.3 现实意义 | 第19页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9-23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4.3 研究创新点 | 第20-2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3-35页 |
2.1 价值创造的研究 | 第23-29页 |
2.1.1 企业价值的定义 | 第23-24页 |
2.1.2 价值创造模式的相关理论 | 第24-29页 |
2.2 电商企业价值创造模式的研究 | 第29-32页 |
2.3 环境动态性理论 | 第32-33页 |
2.3.1 环境动态性定义与测量 | 第32-33页 |
2.3.2 境动态性相关研究 | 第33页 |
2.4 电商价值创造模式与企业绩效 | 第33-34页 |
2.5 研究小结及评述 | 第34-35页 |
3 研究模型与理论假设 | 第35-39页 |
3.1 研究模型设计 | 第35页 |
3.2 变量解释与理论假设 | 第35-39页 |
3.2.1 企业绩效 | 第35-37页 |
3.2.2 环境动态性 | 第37页 |
3.2.3 价值创造模式 | 第37-38页 |
3.2.4 网商特性 | 第38-39页 |
4 实证方案设计与实施 | 第39-47页 |
4.1 实证研究方案设计 | 第39页 |
4.1.1 实证研究目的与方案选择 | 第39页 |
4.1.2 实证研究对象 | 第39页 |
4.2 问卷设计 | 第39-44页 |
4.2.1 问卷的初步设计 | 第39-40页 |
4.2.2 预调研 | 第40页 |
4.2.3 问卷有效性控制设计 | 第40-41页 |
4.2.4 正式问卷的结构和内容 | 第41-44页 |
4.3 分析方法 | 第44-47页 |
5 实证数据分析 | 第47-73页 |
5.1 样本基本信息 | 第47-48页 |
5.2 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48-49页 |
5.2.1 指标信度分析 | 第48-49页 |
5.2.2 指标效度分析 | 第49页 |
5.2.3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第49页 |
5.3 因子分析 | 第49-56页 |
5.3.1 电商企业价值创造模式因子分析 | 第50-53页 |
5.3.2 环境动态性因子分析 | 第53-54页 |
5.3.3 企业绩效因子分析 | 第54-56页 |
5.4 相关分析 | 第56-60页 |
5.4.1 自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 第58页 |
5.4.2 自变量与因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 第58-59页 |
5.4.3 自变量与调节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 第59页 |
5.4.4 调节变量与因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 第59-60页 |
5.5 回归分析 | 第60-67页 |
5.5.1 电商企业绩效与企业价值创造模式的回归分析 | 第60-64页 |
5.5.2 调节效应检验 | 第64-67页 |
5.6 方差分析 | 第67-73页 |
5.6.1 不同企业年龄对其他变量的方差分析 | 第68-69页 |
5.6.2 不同员工规模对其他变量的方差分析 | 第69-70页 |
5.6.3 不同品类对其他变量的方差分析 | 第70页 |
5.6.4 境动态性对其他变量的方差分析 | 第70-73页 |
6 实证分析结果讨论 | 第73-81页 |
6.1 分析结果讨论 | 第73-76页 |
6.1.1 价值创造模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第73-74页 |
6.1.2 环境动态性调节效应结果讨论 | 第74-75页 |
6.1.3 控制变量对各变量影响的结果讨论 | 第75-76页 |
6.2 研究结论与应用 | 第76-78页 |
6.2.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6-78页 |
6.2.2 研究对实践的指导 | 第78页 |
6.3 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 | 第78-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9页 |
附录 | 第89-91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