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第一节 语言接触理论与双语理论 | 第9-11页 |
一、 语言接触理论研究回顾 | 第9-10页 |
二、 双语现象研究回顾 | 第10-11页 |
第二节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第三节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一、 完善纳西语的语言本体的研究 | 第12-13页 |
二、 丰富语言接触与双语现象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 第13-14页 |
第四节 课题的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 第14-18页 |
一、 确定调查点的缘由 | 第14-15页 |
二、 语料来源 | 第15-16页 |
三、 课题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四、 论文结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丽江大研镇概况及其语言使用情况 | 第18-24页 |
第一节 丽江市古城区人文历史概况 | 第18-20页 |
一、 古城区概况 | 第18-19页 |
二、 纳西族概况 | 第19-20页 |
第二节 丽江市古城区大研镇的语言概况 | 第20-24页 |
一、 纳西语概况 | 第20-21页 |
二、 丽江市古城区其它民族语言概况 | 第21-22页 |
三、 大研镇语言使用概况 | 第22-24页 |
第三章 丽江大研镇纳西族的语言兼用 | 第24-48页 |
第一节 大研镇纳西族语言兼用的现状 | 第24-33页 |
一、 大研镇纳西族居民稳定使用母语 | 第24-29页 |
二、 居民普遍兼用汉语 | 第29-31页 |
三、 大研镇纳西族双语掌握程度及习得顺序分析 | 第31-33页 |
第二节 大研镇纳西族语言兼用的类型 | 第33-36页 |
一、 从语言获得途径上划分属于自然习得型 | 第33-34页 |
二、 从语言兼用范围上划分属于全民型 | 第34页 |
三、 从语言熟悉程度上分可分为熟练型和半熟练型两类 | 第34-35页 |
四、 从兼用语的功能上分属于共同语兼用型 | 第35-36页 |
第三节 产生语言兼用现象的因素分析 | 第36-41页 |
一、 汉语的推广使用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 第36页 |
二、 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是促使语言兼用的重要原因 | 第36-38页 |
三、 民族相互杂居及族际通婚是语言兼用的重要条件 | 第38-40页 |
四、 旅游业的发展是推动语言兼用的重要因素 | 第40-41页 |
第四节 大研镇纳西族的双语关系 | 第41-48页 |
一、 双语现象中的互补 | 第41-44页 |
二、 双语现象中的冲突 | 第44-48页 |
第四章 大研镇纳西族的语言转用 | 第48-58页 |
第一节 大研镇纳西族的语言转用现象 | 第48-50页 |
第二节 大研镇纳西族语言转用类型 | 第50-52页 |
一、 从语言转用对象来分是转用汉语 | 第51页 |
二、 从语言转用程度上来分属于局部转用 | 第51-52页 |
第三节 影响大研镇纳西族语言转用的因素 | 第52-55页 |
一、 语言观念偏差是造成语言转用的直接因素 | 第52-53页 |
二、 语言使用功能的变化导致语言转用现象的产生 | 第53-54页 |
三、 对民族文化信心的不坚定促使语言发生转用 | 第54-55页 |
第四节 纳西族语言转用的启示 | 第55-58页 |
一、 语言转用与社会发展有关 | 第55-56页 |
二、 纳西语一段时间内并不会完全转用 | 第56-57页 |
三、 在年轻一代转用有加快的趋势 | 第57-58页 |
第五章 纳西族语言使用发展趋势及对策 | 第58-65页 |
第一节 纳西族语言使用发展趋势 | 第58-60页 |
一、 母语的使用范围缩小和兼用语的使用范围扩大 | 第58-59页 |
二、 将较长时期处于语言兼用状态 | 第59-60页 |
第二节 保护纳西语的相关对策 | 第60-65页 |
一、 政策支持是纳西语保护和发展的有利保障 | 第61-62页 |
二、 学校开设的母语课是纳西语传承的窗口 | 第62-63页 |
三、 文化媒体是纳西语传播的有效方式 | 第63页 |
四、 发展丽江民族文化旅游是新时代弘扬纳西语的有效途径 | 第63-64页 |
五、 良好的语言观念和语言环境是纳西族母语传承的必要条件 | 第64-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附录 | 第68-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