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一、问题的缘起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三、主要概念与研究界定 | 第12-14页 |
(一) 权利 | 第12-13页 |
(二) 义务 | 第13页 |
(三) 平等 | 第13-14页 |
(四) 利益 | 第14页 |
(五) 教育政策 | 第14页 |
(六) 异地高考 | 第14页 |
(七) 国家义务 | 第14页 |
四、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页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页 |
(三) 研究综述评析 | 第15-16页 |
五、研究的学科理论依据 | 第16-20页 |
(一) 政治学—政策合法化 | 第16-17页 |
(二) 法学—正义、平等 | 第17页 |
(三) 社会学—社会阶层流动理论 | 第17-20页 |
六、研究的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20-22页 |
(一) 研究的方法 | 第20-21页 |
(二) 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异地高考”政策的渊源 | 第22-30页 |
一、第一阶段(1981—1994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凸显,教育政策法规空白 | 第22-23页 |
二、第二阶段(1995—1997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纳入事宜,相关政策法规试行 | 第23-24页 |
三、第三阶段(1998—2000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得到重视,国家层面教育规章实施 | 第24-25页 |
四、第四阶段(2001—2002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 第25-26页 |
五、第五阶段(2003—2008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得到高度重视,国家教育保障机制形成 | 第26-27页 |
六、第六阶段(2009年—至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分类解决,相关措施与办法出台并实施 | 第27-30页 |
第三章 “异地高考”政策的文本对照 | 第30-38页 |
一、“异地高考”政策的针对性 | 第34-37页 |
(一) 政治可行性 | 第34-35页 |
(二) 经济可行性 | 第35-36页 |
(三) 技术可行性 | 第36页 |
(四) 行政可行性 | 第36页 |
(五) 伦理可行性 | 第36-37页 |
二、“异地高考”政策的可操作性 | 第37-38页 |
(一) 明确责任主体 | 第37页 |
(二) 行动内容 | 第37页 |
(三) 操作过程 | 第37页 |
(四) 行动条件 | 第37页 |
(五) 完成期限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异地高考”政策的文本分析 | 第38-41页 |
一、城市发展需求准许条件 | 第38-39页 |
二、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准许条件 | 第39页 |
(一) 居住证明 | 第39页 |
(二) 当地的合法稳定职业 | 第39页 |
(三) 参加社会保险年限 | 第39页 |
三、考生准许条件 | 第39-40页 |
四、不符合准许条件 | 第40-41页 |
第五章 “异地高考”政策制定的合法性拷问 | 第41-43页 |
一、“异地高考”政策制定主体合法性拷问 | 第41-42页 |
二、“异地高考”政策制定内容合法性拷问 | 第42页 |
三、“异地高考”政策制定程序合法性拷问 | 第42-43页 |
第六章 “异地高考”保障受教育权的拷问 | 第43-47页 |
一、基于“公民受教育权概念”的拷问 | 第43页 |
二、基于“公民受教育权内容”的拷问 | 第43-45页 |
(一) 受教育机会平等权 | 第44页 |
(二) 享有教育资源权 | 第44-45页 |
三、基于“公民受教育权性质”的拷问 | 第45-47页 |
(一) 受教育权的自由性质 | 第45页 |
(二) 受教育权的宪法性质 | 第45-47页 |
第七章 保障“异地高考权”的路径 | 第47-56页 |
一、保障“异地高考权”的国家义务 | 第47-53页 |
(一) 国家义务的具体内容 | 第47-48页 |
(二) 基于国家义务的受教育权的四分法 | 第48-50页 |
(三) “异地高考权”—国家义务保障的策略 | 第50-53页 |
二、保障“异地高考权”的法律体系设立 | 第53-56页 |
(一) 建立受教育权的宪法救济方式,提出立法建议,加强执法力度 | 第53-54页 |
(二) 规范政府的行为,限制政府的权力;加大输入地教育经费的投入 | 第54-55页 |
(三) 异地高考的制度创新 | 第55-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