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言 | 第8-15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二、国内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四、本题目的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延安文艺工作者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背景及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 第15-28页 |
一、延安文艺工作者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背景 | 第15-22页 |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课题及其提出 | 第15-17页 |
(二) 思想启蒙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推进 | 第17-19页 |
(三) 全民抗战革命主题的号召 | 第19-21页 |
(四) 毛泽东群众观的影响 | 第21页 |
(五)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 | 第21-22页 |
二、延安文艺工作者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 | 第22-25页 |
(一)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民族解放和复兴的需要 | 第22-23页 |
(二)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 第23-24页 |
(三)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是延安文艺工作者文艺自觉的需要 | 第24-25页 |
三、延安文艺工作者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 第25-28页 |
(一) 部分文艺工作者思想认识的偏差和文艺创作脱离实践 | 第25-26页 |
(二) 根据地工农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相对较低 | 第26-27页 |
(三) 根据地民众遭受封建压迫和剥削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延安文艺工作者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 | 第28-47页 |
一、深入社会实践努力为人民大众服务 | 第28-32页 |
(一) 以工农兵为创作对象 | 第28-29页 |
(二) 以抗战与生产等现实为创作内容 | 第29-30页 |
(三) 以秧歌舞与板话等民间传统艺术为表现形式 | 第30-32页 |
二、号召全民抗战突出抗战主题 | 第32-36页 |
(一) 谱写激奋人心的抗战歌曲 | 第32-34页 |
(二) 歌颂工农兵抗战英雄 | 第34页 |
(三) 文艺工作者与文艺团体“入伍”上前线 | 第34-36页 |
三、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 第36-43页 |
(一) 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 第36-38页 |
(二) 建立社团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 第38-39页 |
(三) 学习和贯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毛泽东文艺思想 | 第39-43页 |
四、开展群众文化运动 | 第43-47页 |
(一) 推动群众性的文艺创作 | 第43-45页 |
(二) 改造培养马克思主义立场的民间艺人 | 第45-47页 |
第三章 延安文艺工作者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点和影响 | 第47-55页 |
一、延安文艺工作者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点 | 第47-52页 |
(一) 坚持“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文艺观 | 第47-48页 |
(二) 坚持政治与艺术统一的创作观 | 第48-49页 |
(三) 文艺内容的丰富性和宣传形式的多样性相结合 | 第49页 |
(四) 以文艺大众化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 | 第49-50页 |
(五) 积极改造自己和努力改造艺术相结合 | 第50-52页 |
二、延安文艺工作者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 | 第52-55页 |
(一) 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第52-53页 |
(二) 激发了民众的抗战热情和精神 | 第53-54页 |
(三) 推动了边区文艺的发展 | 第54-55页 |
第四章 延安文艺工作者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启示 | 第55-60页 |
一、文艺工作者要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立场 | 第55-56页 |
二、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创作路经 | 第56-58页 |
三、文艺工作者要借助多种宣传形式和传播平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58-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后记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