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智慧的缺失与回归--一个基于博弈理论的叙事分析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部分 绪论 | 第11-19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1-12页 |
(一) 新课改的理念倡导 | 第11页 |
(二) 困惑的现实 | 第11页 |
(三) 研究者的志趣 | 第11-12页 |
二、对已有研究的检讨 | 第12-17页 |
(一) 国外的研究 | 第12-14页 |
(二) 国内的研究 | 第14-16页 |
(三) 对相关研究的评价 | 第16-17页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一) 文献资料法 | 第17页 |
(二) 叙事研究法 | 第17-18页 |
(三) 理论分析法 | 第18页 |
五、研究对象 | 第18-19页 |
第二部分 教学实践智慧的内涵及意义 | 第19-30页 |
一、教学实践智慧的界域 | 第19-20页 |
二、教学实践智慧的内在特质与外在表征 | 第20-22页 |
(一) 内在特质 | 第20-22页 |
(二) 外在表征 | 第22页 |
三、教学实践智慧何以必要 | 第22-28页 |
(一) 课堂教学呼唤实践智慧是教育本真的回归 | 第23-25页 |
(二)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自身合法性的诉求 | 第25-26页 |
(三) 教学实践智慧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 第26-27页 |
(四) 教学实践智慧是新课程改革的呼唤 | 第27-28页 |
四、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部分 教学实践智慧缺失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 第30-47页 |
一、教学实践智慧缺失的现实表现 | 第30-39页 |
(一) 照本宣科——教师教学独特性的丧失 | 第30-32页 |
(二) 固步自封——契合情境的误读 | 第32页 |
(三) 步步为营——专业知识的匮乏 | 第32-33页 |
(四) 暴力以对——教育爱的断流 | 第33-36页 |
(五) 一意孤行——对教育教学规律的忽视 | 第36-37页 |
(六) 故作聪明——教学机智的变节 | 第37-39页 |
二、教学实践智慧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39-45页 |
(一) 博弈的简单解读 | 第39-40页 |
(二) 囚徒困境——学校教育博弈的现实 | 第40-42页 |
(三) 智猪博弈——教育博弈主体的选择 | 第42-45页 |
三、进一步的探讨 | 第45-46页 |
四、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部分 教学实践智慧的回归 | 第47-58页 |
一、“性别战”——博弈主体的先动优势 | 第47-51页 |
(一) “性别战”解读 | 第47-48页 |
(二) 还教育以本真——国家在教育博弈中的使命 | 第48-51页 |
二、协调博弈——教育博弈的终结 | 第51-54页 |
(一) 协调博弈解读 | 第51页 |
(二) 还教师以自由——学校在教育博弈中的责任 | 第51-54页 |
三、还课堂以活力——教师在教育博弈中的天职 | 第54-57页 |
(一) 平静——基于协调博弈的必需心态 | 第54-55页 |
(二) 不悔——基于协调博弈的自然境界 | 第55-56页 |
(三) 顿悟——基于协调博弈的必然成长 | 第56-57页 |
四、小结 | 第57-58页 |
结语 | 第58-60页 |
一、简单的结论 | 第58-59页 |
二、余论 | 第59-60页 |
注释 | 第60-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69页 |
后记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