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2-27页 |
1.1 选题来源 | 第12-13页 |
1.1.1 对教育价值取向的思考引发对课堂教学中边缘学生群体的关注 | 第12页 |
1.1.2 关注边缘学生的就读经验是教育公平的诉求 | 第12-13页 |
1.1.3 边缘学生的学校境遇引发我对这个群体就读经验的关注 | 第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4-27页 |
1.3.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1.3.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6-27页 |
2 混合方法研究的选择与设计 | 第27-33页 |
2.1 混合方法研究的选择 | 第27-28页 |
2.2 混合方法研究的设计 | 第28-29页 |
2.3 具体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2.3.1 问卷法 | 第29页 |
2.3.2 参与式观察法 | 第29页 |
2.3.3 访谈法 | 第29-30页 |
2.4 调查及分析工具 | 第30-33页 |
2.4.1 中学生就读经验调查问卷 | 第30页 |
2.4.2 进入现场 | 第30-31页 |
2.4.3 访谈提纲设计及访谈个案选取 | 第31-32页 |
2.4.4 数据处理 | 第32-33页 |
3 课堂教学中边缘学生的类型 | 第33-37页 |
3.1 课堂教学中边缘学生类型划分的前提 | 第33-34页 |
3.2 基于就读经验的课堂教学中边缘学生的潜在类型 | 第34-37页 |
3.2.1 学业不利型边缘学生 | 第36页 |
3.2.2 社会交往不利型边缘学生 | 第36页 |
3.2.3 双重不利型边缘学生 | 第36-37页 |
4 高中课堂教学中不同类型边缘学生就读经验现状 | 第37-58页 |
4.1 课堂教学中不同类型边缘学生的基本分布情况 | 第37-46页 |
4.1.1 不同类型的边缘学生在性别中的分布情况 | 第37-38页 |
4.1.2 不同类型边缘学生在年级中分布情况 | 第38-39页 |
4.1.3 不同类型边缘学生在成绩上的分布情况 | 第39-40页 |
4.1.4 不同类型边缘学生在家庭经济条件上分布情况 | 第40-41页 |
4.1.5 不同类型边缘学生父母的工作类型分布情况 | 第41-44页 |
4.1.6 不同类型边缘学生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分布情况 | 第44-46页 |
4.2 课堂教学中不同类型边缘学生与非边缘学生就读经验的差异 | 第46-53页 |
4.2.1 不同类型边缘学生与非边缘学生整体就读经验的差异分析 | 第46-47页 |
4.2.2 不同类型边缘学生与非边缘学生学业投入的差异分析 | 第47-49页 |
4.2.3 不同类型边缘学生与非边缘学生社会交往的差异分析 | 第49-50页 |
4.2.4 不同类型边缘学生与非边缘学生对学校的感知和评价的差异分析 | 第50-51页 |
4.2.5 不同类型边缘学生与非边缘学生个人发展自评的差异分析 | 第51-53页 |
4.3 三种类型课堂教学中边缘学生的就读经验叙事 | 第53-58页 |
4.3.1 学业不利型边缘学生就读经验叙事 | 第53-54页 |
4.3.2 社会交往不利型边缘学生就读经验叙事 | 第54-55页 |
4.3.3 双重不利型边缘学生就读经验叙事 | 第55-58页 |
5 基于就读经验视角下的边缘学生的形成 | 第58-70页 |
5.1 第一层:入学前特征的潜在影响 | 第58-61页 |
5.1.1 家庭背景 | 第58-60页 |
5.1.2 性格特质 | 第60-61页 |
5.1.3 入学前的经验和成就 | 第61页 |
5.2 第二层:初使目标承诺落空 | 第61-63页 |
5.2.1 目标承诺 | 第62-63页 |
5.2.2 学校承诺 | 第63页 |
5.3 第三层:就读经验系统融合障碍 | 第63-70页 |
5.3.1 学业系统排斥 | 第64-65页 |
5.3.2 社会交往系统排斥 | 第65-67页 |
5.3.3 学业系统和社会交往系统的整合失败 | 第67-70页 |
6 提升就读经验水平转化边缘学生的基本路径 | 第70-73页 |
6.1 从入学前的特征着手充分了解边缘学生 | 第70页 |
6.2 提升学业投入水平转化边缘学生 | 第70-71页 |
6.3 提升社会交往能力转化边缘学生 | 第71-72页 |
6.4 提升校园支持性环境转化边缘学生 | 第72-73页 |
7 反思与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附录一:中学生就读经验调查问卷 | 第79-89页 |
附录二:访谈提纲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