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4.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4.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1.5 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1.5.1 学生发展 | 第17页 |
1.5.2 教师教学能力 | 第17页 |
1.5.3 基于学生发展的教师教学能力 | 第17-18页 |
1.6 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1.6.1 学生发展理论 | 第18页 |
1.6.2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 第18-19页 |
1.6.3 终身教育理论 | 第19-20页 |
1.7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8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1.8.1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1.8.2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基于学生发展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价值及成效 | 第23-28页 |
2.1 基于学生发展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价值 | 第23-25页 |
2.1.1 教师从关注自身职业发展转向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 | 第23页 |
2.1.2 确保教学过程“主导—主体”地位的关键 | 第23-24页 |
2.1.3 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特点及需求,有效组织教学的基础 | 第24页 |
2.1.4 高等教育“以生为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 第24页 |
2.1.5 为完善和革新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 | 第24-25页 |
2.1.6 教师从“重成绩”向关注学生合素质及能力转变的关键 | 第25页 |
2.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成效 | 第25-28页 |
2.2.1 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 第25-26页 |
2.2.2 完善学业评价方式,保障教学质量 | 第26页 |
2.2.3 关注教师发展,培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基于学生发展的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框架分析 | 第28-31页 |
3.1 基于学生发展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理论框架 | 第28页 |
3.2 基于学生发展的教师教学能力评价分析 | 第28-31页 |
3.2.1 教学认知能力 | 第28-29页 |
3.2.2 教学设计能力 | 第29页 |
3.2.3 教学评价能力 | 第29-30页 |
3.2.4 教学反思能力 | 第30-31页 |
第四章 教师教学能力偏离学生发展的问题表征 | 第31-42页 |
4.1 样本选取及数据描述分析 | 第31-35页 |
4.1.1 调查对象及内容 | 第31页 |
4.1.2 调查样本的统计分析 | 第31-35页 |
4.2 教师教学能力偏离学生发展的问题表征 | 第35-42页 |
4.2.1 教师教学认知能力不足,缺乏对个体特征的关注和了解 | 第35-36页 |
4.2.2 教师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有待提高,教学效果不理想 | 第36-39页 |
4.2.3 教师教学评价能力存在局限,难以实现评价促进发展的目的 | 第39-40页 |
4.2.4 教师教学反思能力有待提高,教师自我提升意识不强 | 第40-42页 |
第五章 教师教学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2-45页 |
5.1 高校扩招导致师生比降低,教师难以关注到每个学生 | 第42页 |
5.2 教师缺乏系统性的教育学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经验 | 第42页 |
5.3 学生评价制度不完善,导致教师重结果轻过程 | 第42-43页 |
5.4 学校对教师评价“重科研、轻教学”,教师缺乏参加教学能力培训的动力 | 第43页 |
5.5 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合作,学习共同体尚未形成 | 第43-45页 |
第六章 基于学生发展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对策 | 第45-49页 |
6.1 注重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匹配 | 第45页 |
6.2 注重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与不同发展阶段教师需求之间的匹配 | 第45-46页 |
6.3 完善学生评教制度,合理利用评教结果,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目标 | 第46-48页 |
6.4 改革教师考核制度,提高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核比例 | 第48页 |
6.5 建立健全相关培训体系,提供激励机制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附录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个人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