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汉语语文论文

“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的助读系统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2-20页
    (一)问题提出第12-13页
    (二)研究综述第13-16页
        1.对助读系统概念的界定第14-15页
        2.对助读系统构成要素的划分第15页
        3.对助读系统的具体研究第15-16页
    (三)概念界定第16-17页
        1.助读系统第16页
        2.“部编本”第16-17页
    (四)研究内容第17页
    (五)理论依据第17-18页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段目标与教材编写建议第17页
        2.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策略第17-18页
        3.建构主义理论第18页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第18页
    (六)研究方法第18-20页
        1.教育文献研究法第18页
        2.教育比较研究法第18-20页
一 “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概观第20-37页
    (一)助读系统的构成第20-21页
    (二)助读系统的价值第21-22页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第21页
        2.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第21页
        3.提高教师的课堂效率第21-22页
        4.提示教师的教学方向第22页
    (三)助读系统的呈现方式第22-24页
        1.便利化的页面设置第22-23页
        2.组织化的图文搭配第23页
        3.实用化的注释排版第23页
        4.人文化的提示补充第23-24页
    (四)新旧版本助读系统的比较分析第24-37页
        1.要素对比第24-29页
        2.同文异样第29-35页
        3.小结第35-37页
二 “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总体评价第37-46页
    (一)既有的基石第37-38页
        1.学术本位,符合认知第37-38页
        2.序列架构,螺旋上升第38页
    (二)新有的探索第38-41页
        1.三位一体,重视阅读第38-39页
        2.细化训练,要求明确第39-41页
    (三)衔接的强化第41-43页
        1.“预习”策略,能力考量第41页
        2.旁批引导,改变方式第41-43页
    (四)白玉的微瑕第43-46页
        1.要素删排,考虑欠缺第43-44页
        2.插图模糊,削弱功能第44-46页
三 “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有效运用第46-53页
    (一)对学生学习的建议第46-49页
        1.重视“预习”,提高效率第46-47页
        2.善用补白,配合理解第47-48页
        3.学会批注,辅助阅读第48-49页
    (二)对教师教学的建议第49-53页
        1.把握意图,重视利用第49-50页
        2.厘清课型,开源导流第50-51页
        3.循序渐进,有效指导第51-53页
结语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6页
附录一: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第56-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同课异构模式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优化研究
下一篇: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研究--以重庆市F中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