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1-15页 |
1.1 背景和问题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和目的 | 第13-15页 |
2 物理教材分析概述 | 第15-18页 |
2.1 教材分析的意义 | 第15页 |
2.2 教材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2.2.1 多元智力理论 | 第15页 |
2.2.2 现代教学原理 | 第15-16页 |
2.3 教材分析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要求 | 第16-18页 |
2.3.1 依照新课改新高考的精神,分析教材的特点和编写意图 | 第16页 |
2.3.2 分析教材的知识体系和深广度 | 第16-17页 |
2.3.3 在整体的背景下,分析各部分教材的特点 | 第17页 |
2.3.4 分析教材的有关价值 | 第17页 |
2.3.5 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 第17-18页 |
3 我国高中物理课程现状 | 第18-21页 |
3.1 国际高中课改共同趋势 | 第18页 |
3.1.1 重新定位高中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 第18页 |
3.1.2 将课程与学生的职业、经验相结合 | 第18页 |
3.2 高中生物理学习心理特征 | 第18-19页 |
3.3 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 第19-21页 |
3.3.1 现代社会的人才要高素质 | 第19-20页 |
3.3.2 现代社会的人才要现代化 | 第20页 |
3.3.3 现代社会的人才是复合型人才 | 第20-21页 |
4 国内外三套高中物理教材的比较分析 | 第21-46页 |
4.1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以必修模块“运动的描述”为例) | 第21-29页 |
4.1.1 总体的思路和要求 | 第22页 |
4.1.2 教材内容 | 第22-27页 |
4.1.3 本模块内容的体系结构 | 第27页 |
4.1.4 培养学生智力 | 第27-28页 |
4.1.5 培养学生非智力 | 第28页 |
4.1.6 教材的适应性和实施性 | 第28页 |
4.1.7 教材的文字、图片及排版 | 第28-29页 |
4.1.8 体现教学目标 | 第29页 |
4.2 沪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以必修模块“运动的描述”为例) | 第29-37页 |
4.2.1 总体的思路和要求 | 第29页 |
4.2.2 教材内容 | 第29-34页 |
4.2.3 本模块内容的体系结构 | 第34页 |
4.2.4 培养学生智力 | 第34-35页 |
4.2.5 培养学生非智力 | 第35页 |
4.2.6 教材的适应性和实施性 | 第35-36页 |
4.2.7 教材的文字、图片及排版 | 第36页 |
4.2.8 体现教学目标 | 第36-37页 |
4.3 美国主流高中教材《PhysicsPrinciplesandProblems》(《物理原理与问题》)(以必修模块“运动的描述”为例) | 第37-44页 |
4.3.1 总体的思路和要求 | 第37页 |
4.3.2 教材内容 | 第37-41页 |
4.3.3 本模块内容的体系结构 | 第41-42页 |
4.3.4 培养学生智力 | 第42-43页 |
4.3.5 培养学生非智力 | 第43页 |
4.3.6 教材的适应性和实施性 | 第43页 |
4.3.7 教材的文字、图片及排版 | 第43-44页 |
4.3.8 体现教学目标 | 第44页 |
4.4 人教版、沪科版和美国主流高中物理教材对比表格 | 第44-46页 |
5 在新高考形势下各地方应如何编写、选择教材 | 第46-50页 |
5.1 教师应如何适应新高考形势 | 第46-47页 |
5.1.1 更新教育理念,指导教育行为 | 第46页 |
5.1.2 加强集体备课 | 第46页 |
5.1.3 改变教材观 | 第46-47页 |
5.1.4 学会教学反思 | 第47页 |
5.1.5 教师需要优化知识结构,终身学习 | 第47页 |
5.1.6 改变评价方法 | 第47页 |
5.2 对我国各地区编写、选择高中物理教材的建议 | 第47-50页 |
5.2.1 对我国各地区编写高中物理教材的建议 | 第47-48页 |
5.2.2 对我国各地区选择高中物理教材的建议 | 第48-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