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绪论 | 第9-1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一)选题目的 | 第9-10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0页 |
三、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四、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第12-14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一、关于学校治理的研究 | 第14-16页 |
(一)以校园规制预防“校园欺凌”的研究 | 第14-15页 |
(二)以规则教育预防“校园欺凌”的研究 | 第15页 |
(三)以德育预防“校园欺凌”的研究 | 第15-16页 |
二、关于家庭治理的研究 | 第16-17页 |
三、关于社会治理的研究 | 第17-18页 |
四、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哈尔滨市初中生校园欺凌问题的现状 | 第20-33页 |
一、调查方案 | 第20-23页 |
(一)问卷设计 | 第20-21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21-23页 |
(三)调查实施 | 第23页 |
(四)数据处理 | 第23页 |
二、调查现状分析 | 第23-33页 |
(一)学生欺凌行为问卷调查分析 | 第23-29页 |
(二)学生欺凌行为教师问卷调查分析 | 第29-33页 |
第三章 哈尔滨市初中校园欺凌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33-41页 |
一、心理的认知偏差及不良心理因素 | 第33-34页 |
(一)社会各界对校园欺凌问题的认知偏差 | 第33页 |
(二)拥有不良社交心理的初中学生易引发欺凌行为 | 第33-34页 |
(三)暴力攻击行为的习得是导致校园欺凌的重要原因 | 第34页 |
二、学校的管理和教育缺位 | 第34-36页 |
(一)学校管理规制的缺位 | 第34-35页 |
(二)学校规则教育的缺失 | 第35-36页 |
(三)教师认识和工作能力的不足 | 第36页 |
三、家庭结构及家庭教育的缺失 | 第36-38页 |
(一)“和”与“忍”文化对欺凌问题的无意识强化与确认 | 第37页 |
(二)家庭结构失能和不良家庭环境助长欺凌性格的形成 | 第37-38页 |
(三)家庭教育的忽视及家长教育观念的落伍不利学生个性培养 | 第38页 |
四、社会综合整治体系尚未完善 | 第38-41页 |
(一)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 | 第38-39页 |
(二)大众传媒的消极影响 | 第39页 |
(三)法律法规的缺失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哈尔滨市初中校园欺凌问题的应对策略研究 | 第41-49页 |
一、从多角度入手建立学生心理矫治体系,提升学生人格培养能力 | 第41-43页 |
(一)提升社会各界对校园欺凌的危害性认识,引起对校园欺凌整治的思考和行动 | 第41-42页 |
(二)提升学生人格培养水平和人际适应能力 | 第42-43页 |
(三)加强学生个体心理的干预 | 第43页 |
二、建立中学反校园欺凌方案,构建中学规则教育体系 | 第43-45页 |
(一)制定我国中学反校园欺凌方案,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建设 | 第43-44页 |
(二)设置规则教育专项课程,完善规则教育课程内容建设 | 第44页 |
(三)完善教师的规则教育素养 | 第44-45页 |
三、重视家庭生活和文化环境建设,提升家庭教育方式和教育水平 | 第45-46页 |
(一)提高家长的素质 | 第45页 |
(二)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里汲取“仁爱”精神,重视学生友善品质的培养 | 第45-46页 |
(三)转变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 | 第46页 |
四、重视社会综治机制建设,构建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法制环境 | 第46-49页 |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 第47页 |
(二)注重大众媒体的监督与管理 | 第47页 |
(三)加强法制环境建设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附录 | 第54-62页 |
附录 1 | 第54-58页 |
附录 2 | 第58-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