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微电子学、集成电路(IC)论文--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论文

基于SoC的密码服务安全建模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1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6页
        1.1.1 研究背景第13-15页
        1.1.2 研究思路第15-16页
        1.1.3 研究意义第16页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18页
        1.2.1 研究现状第16-18页
        1.2.2 国内研究差距第18页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18-20页
        1.3.1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3.2 创新点第19-20页
    1.4 论文结构第20-21页
第二章 密码服务安全模型及其实施架构第21-39页
    2.1 信息安全与密码服务第21-22页
    2.2 密码服务的定义及属性第22-23页
    2.3 三种典型安全模型及分析第23-26页
        2.3.1 通用数据安全架构模型第23-24页
        2.3.2 开放式安全端口模型第24页
        2.3.3 可信计算平台模型第24-25页
        2.3.4 典型安全模型分析与比较第25-26页
    2.4 密码服务安全模型的实施原则第26-28页
    2.5 密码服务的概念模型第28-29页
        2.5.1 概念模型的构建思路第28-29页
        2.5.2 概念模型描述第29页
    2.6 密码服务的功能模型第29-33页
        2.6.1 功能模型的构建思路第29-30页
        2.6.2 功能模型描述第30-33页
    2.7 密码服务的安全模型第33-38页
        2.7.1 安全模型的构建思路第33-34页
        2.7.2 安全模型的实施架构第34-38页
    2.8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三章 密码算法控制器和主处理器优化设计第39-59页
    3.1 研究依据概述第39-40页
    3.2 密码算法控制器内部结构第40-41页
    3.3 密码算法控制器关键环节优化第41-49页
        3.3.1 ETI-8052 时序优化设计第41-44页
        3.3.2 多密码算法 IP 核集成设计第44-48页
        3.3.3 多密码算法 IP 核控制程序设计第48-49页
    3.4 主处理器体系结构第49-50页
    3.5 主处理器关键环节优化第50-58页
        3.5.1 32 位乘法器优化设计第50-54页
        3.5.2 密码协处理器 IP 核集成设计第54-57页
        3.5.3 密码协处理器 IP 核控制程序设计第57-58页
    3.6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四章 一阶差分能量分析攻击及其防御设计第59-77页
    4.1 研究依据概述第59-60页
    4.2 差分能量分析原理与方法第60-62页
        4.2.1 基于汉明重量的能量模型第60-61页
        4.2.2 差分能量分析方法第61-62页
    4.3 针对掩码技术的差分能量分析攻击第62-69页
        4.3.1 DES-DPA 算法描述及安全性分析第62-63页
        4.3.2 对 DES-DPA 算法的攻击验证第63-65页
        4.3.3 改进 AES 算法描述及安全性分析第65-66页
        4.3.4 对改进 AES 算法的攻击验证第66-69页
    4.4 抗差分能量分析攻击的改进设计第69-76页
        4.4.1 抗差分能量分析攻击原理第69页
        4.4.2 掩码改进设计及安全性分析第69-73页
        4.4.3 密码算法控制器抗攻击改进设计第73-76页
    4.5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五章 密码 SoC 安全接入策略及接口模型设计第77-97页
    5.1 研究依据概述第77-78页
    5.2 USB 设备控制器 IP 核设计第78-81页
        5.2.1 收发器电路设计第78-79页
        5.2.2 接口引擎模块设计第79-80页
        5.2.3 协议层模块设计第80-81页
        5.2.4 端点控制器设计第81页
    5.3 USB 设备驱动程序设计第81-83页
        5.3.1 驱动程序框架第81-82页
        5.3.2 驱动与应用程序接口第82-83页
        5.3.3 驱动与硬件设备接口第83页
    5.4 USB 设备安全接入模型设计第83-85页
    5.5 基于单机终端的安全接入策略设计第85-88页
        5.5.1 基于单机终端的认证与密钥协商协议第85-86页
        5.5.2 SUAKA 协议的形式化分析第86页
        5.5.3 SUAKA 协议的安全性及效率分析第86-87页
        5.5.4 主机终端私钥保护措施第87-88页
    5.6 基于内网终端的安全接入策略设计第88-95页
        5.6.1 基于内网终端的认证与密钥协商协议第88-90页
        5.6.2 IUAKA 协议的形式化分析第90-93页
        5.6.3 IUAKA 协议的安全性及效率分析第93-94页
        5.6.4 企业内网的安全改造方案第94-95页
    5.7 安全 USB 接口及其驱动程序设计第95-96页
    5.8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第六章 存储保护电路及文件访问控制机制设计第97-115页
    6.1 研究依据概述第97-98页
    6.2 存储保护电路设计方案第98-104页
        6.2.1 存储器容量分析第98页
        6.2.2 存储数据安全级别划分第98-99页
        6.2.3 存储器读写保护电路设计第99-102页
        6.2.4 保护粒度细化设计第102-104页
    6.3 存储器完整性保护方案第104-107页
        6.3.1 存储器完整性威胁模型第104-105页
        6.3.2 存储器完整性保护电路设计第105-106页
        6.3.3 方案安全性及代价分析第106-107页
    6.4 文件系统的访问控制机制第107-114页
        6.4.1 相关技术背景第107-108页
        6.4.2 文件访问控制机制设计第108-110页
        6.4.3 口令/密钥安全存储设计第110-113页
        6.4.4 密码算法安全管理设计第113-114页
    6.5 本章小结第114-115页
第七章 基于密码 SoC 的密码服务系统设计第115-137页
    7.1 研究依据概述第115-116页
    7.2 密码服务系统架构设计第116-117页
    7.3 密码消息常量定义第117-118页
    7.4 密码算法接口设计第118-125页
        7.4.1 分组算法接口设计第118-120页
        7.4.2 公钥算法接口设计第120-122页
        7.4.3 杂凑算法接口设计第122-123页
        7.4.4 消息认证算法接口设计第123-125页
    7.5 密码算法设置接口设计第125-128页
        7.5.1 分组算法设置接口设计第125-126页
        7.5.2 公钥算法设置接口设计第126-127页
        7.5.3 杂凑算法设置接口设计第127-128页
    7.6 安全环境设计第128-131页
        7.6.1 安全环境分量设计第128-129页
        7.6.2 功能算法结构设计第129-131页
    7.7 适合 ECDSA 的新七元联合稀疏型第131-136页
        7.7.1 新七元联合稀疏型的定义第132-133页
        7.7.2 新七元联合稀疏型表示算法第133-134页
        7.7.3 新七元联合稀疏型的有效性第134-136页
    7.8 本章小结第136-137页
第八章 基于 FPGA 原型平台的密码 SoC 功能性验证第137-158页
    8.1 密码 SoC 的 FPGA 实现第137-138页
    8.2 FPGA 验证平台设计与制板第138-139页
        8.2.1 FPGA 验证平台设计原理第138页
        8.2.2 FPGA 验证平台 PCB 制板第138-139页
    8.3 密码算法控制器功能性验证第139-143页
        8.3.1 密码算法控制器验证系统组成第139-140页
        8.3.2 密码算法控制器验证实现第140-143页
    8.4 主处理器功能性验证第143-146页
        8.4.1 主处理器验证系统组成第143页
        8.4.2 32 位乘法器验证实现第143-144页
        8.4.3 主处理器验证实现第144-146页
    8.5 安全 USB 接口功能性验证第146-149页
        8.5.1 安全 USB 接口验证系统组成第146-147页
        8.5.2 安全 USB 接口验证实现第147-149页
    8.6 存储保护电路功能性验证第149-151页
        8.6.1 存储保护电路验证系统组成第149页
        8.6.2 存储保护电路验证实现第149-151页
    8.7 密码服务系统功能性验证第151-157页
        8.7.1 密码服务系统验证系统组成第151-152页
        8.7.2 密码服务系统命令实现第152-154页
        8.7.3 密码服务系统验证实现第154-157页
    8.8 本章小结第157-158页
第九章 基于通用可组合理论的密码 SoC 安全性分析第158-171页
    9.1 通用可组合理论基础第158-161页
        9.1.1 图灵机与不可区分性第159页
        9.1.2 通用可组合安全框架第159-161页
        9.1.3 安全定理应用和推广第161页
    9.2 密码 SoC 安全假设与威胁模型第161-163页
        9.2.1 密码 SoC 安全假设第161-163页
        9.2.2 密码 SoC 威胁模型第163页
    9.3 密码 SoC 安全性分析第163-170页
        9.3.1 ( FC PWS , FO thers)-混合模型下密码算法模块的 UC 安全第163-164页
        9.3.2 ( FC PWS , FO thers)-混合模型下安全 USB 接口的 UC 安全第164-167页
        9.3.3 FC PSS-混合模型下内部总线的 UC 安全第167-168页
        9.3.4 FC PSS-混合模型下 SRAM 的 UC 安全第168页
        9.3.5 现实模型下 Flash 的 UC 安全第168-170页
    9.4 本章小结第170-171页
第十章 总结与展望第171-174页
    10.1 工作总结第171-173页
    10.2 下一步展望第173-174页
参考文献第174-179页
附录 执行安全操作(PSO)命令响应报文第179-181页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第181-183页
致谢第183页

论文共1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国际私法条约在我国法院的适用
下一篇:La-Mg-Ni-H体系相平衡及其吸放氢动力学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