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学与热处理论文--合金学与各种性质合金论文--其他特种性质合金论文

La-Mg-Ni-H体系相平衡及其吸放氢动力学机理研究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本文创新点第11-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7页
    1.1 引言第15-16页
    1.2 La-Mg-Ni基储氢合金研究进展第16-18页
    1.3 La-Mg-Ni-H相平衡研究进展第18-25页
        1.3.1 二元体系热力学数据的筛选第19-24页
        1.3.2 三元体系相平衡研究现状第24-25页
    1.4 相图的实验测定方法第25-26页
    1.5 储氢合金热力学研究进展第26-31页
        1.5.1 经典热力学模型第27页
        1.5.2 Lacher模型第27-29页
        1.5.3 巨正则系综模型第29页
        1.5.4 多平台模型第29-30页
        1.5.5 分段模型第30-31页
    1.6 动力学研究进展第31-34页
        1.6.1 扩散控速动力学模型第31-32页
        1.6.2 形核长大动力学模型第32页
        1.6.3 储氢材料的动力学模型第32-33页
        1.6.4 Chou模型第33-34页
    1.7 研究内容和目的第34-37页
第二章 计算及实验方法第37-47页
    2.1 计算相图研究方法第37-41页
        2.1.1 计算相图的原理第37页
        2.1.2 Calphad方法和Pandat软件简介第37-38页
        2.1.3 相图计算步骤第38-39页
        2.1.4 热力学模型第39-41页
    2.2 实验相图的研究方法第41-43页
        2.2.1 布点第41页
        2.2.2 样品的制备第41-42页
        2.2.3 均匀化处理第42-43页
    2.3 样品的分析方法第43-44页
        2.3.1 XRD相结构分析第43页
        2.3.2 ICP成分检测第43页
        2.3.3 SEM微观形貌观察第43-44页
        2.3.4 热分析第44页
    2.4 储氢性能研究方法第44-45页
        2.4.1 PCT热力学性能测试第44-45页
        2.4.2 动力学性能测试第45页
    2.5 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三章 La-Mg-Ni体系Mg-Ni边热力学优化第47-65页
    3.1 引言第47页
    3.2 La5Ni19相的验证第47-50页
        3.2.1 样品的制备第47-48页
        3.2.2 XRD相结构与热分析第48-50页
    3.3 La-Ni二元体系热力学优化第50-54页
        3.3.1 实验信息第50-52页
        3.3.2 热力学模型第52页
        3.3.3 热力学优化及结果第52-54页
    3.4 La-Mg-Ni三元体系Mg-Ni边热力学优化第54-63页
        3.4.1 实验信息与热力学模型第54-58页
        3.4.2 热力学优化及结果第58-63页
    3.5 本章小节第63-65页
第四章 La-Mg-Ni体系富Ni角相关系验证第65-89页
    4.1 引言第65页
    4.2 样品选择与制备第65-71页
        4.2.1 铸态样品的XRD相组成检测第66-67页
        4.2.2 铸态样品的BSE/EDS微观形貌及微区成分检测第67-71页
    4.3 773 K等温截面相图的实验验证第71-76页
        4.3.1 773 K退火样品的ICP成分检测第71-72页
        4.3.2 773 K退火样品的XRD相结构检测第72-73页
        4.3.3 773 K退火样品的BSE/EDS微观形貌以及微区成分检测第73-76页
    4.4 973 K等温截面相图的实验验证第76-80页
        4.4.1 973 K退火样品的ICP成分检测第76-77页
        4.4.2 973 K退火样品的XRD相结构检测第77-78页
        4.4.3 973 K退火样品的BSE/EDS微观形貌以及微区成分检测第78-80页
    4.5 1173 K等温截面相图的实验验证第80-86页
        4.5.1 1173 K退火样品的ICP成分检测第80-81页
        4.5.2 1173 K退火样品的XRD相结构检测第81-83页
        4.5.3 1173 K退火样品的BSE/EDS微观形貌以及微区成分检测第83-86页
    4.6 本章小结第86-89页
第五章 含H体系相图的热力学优化第89-103页
    5.1 引言第89页
    5.2 Mg-Ni-H三元体系的优化第89-94页
        5.2.1 Mg-Ni-H体系实验信息第89-91页
        5.2.2 热力学模型第91-92页
        5.2.3 热力学优化与结果第92-93页
        5.2.4 Mg-Ni-H体系小结第93-94页
    5.3 La-Ni-H三元体系的优化第94-100页
        5.3.1 La-Ni-H体系实验信息第94-96页
        5.3.2 LaNi5-H垂直截面的建立第96-98页
        5.3.3 热力学模型第98-99页
        5.3.4 热力学优化与结果第99-100页
        5.3.5 La-Ni-H体系小结第100页
    5.4 La-Mg-Ni-H四元体系的预测第100-102页
    5.5 本章小结第102-103页
第六章 La-Mg-Ni系储氢合金的PCT统计热力学第103-121页
    6.1 引言第103页
    6.2 PCT统计热力学模型推导第103-106页
    6.3 模型分析讨论第106-108页
    6.4 PCT统计热力学模型应用第108-119页
        6.4.1 PCT统计热力学模型在LaNi5中的应用第108-111页
        6.4.2 PCT统计热力学模型在La4MgNi19中的应用第111-113页
        6.4.3 PCT统计热力学模型在La-Mg-Ni系合金中的应用第113-119页
    6.5 本章小结第119-121页
第七章 La-Mg-Ni系储氢合金的吸放氢反应动力学第121-139页
    7.1 引言第121页
    7.2 动力学模型推导第121-126页
        7.2.1 吸氢反应动力学模型第121-124页
        7.2.2 放氢反应动力学模型第124-126页
    7.3 模型讨论第126-129页
        7.3.1 温度的影响第126-127页
        7.3.2 压力的影响第127-128页
        7.3.3 r1与时间t的关系第128页
        7.3.4 曲线末端形状第128-129页
        7.3.5 吸氢量与RPB的关系第129页
    7.4 模型验证第129-137页
        7.4.1 吸放氢动力学模型在LaNi5中的应用第129-131页
        7.4.2 吸放氢动力学模型在La-Mg-Ni系合金中的应用第131-137页
    7.5 本章小结第137-139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39-141页
    8.1 结论第139-140页
    8.2 展望第140-141页
附录第141-159页
    附录Ⅰ:La-Mg-Ni-H体系热力学数据库第141-146页
    附录Ⅱ:PCT 统计热力学模型的推导第146-152页
    附录Ⅲ:La-Mg-Ni-H动力学模型的推导第152-159页
        吸氢反应动力学模型第152-156页
        放氢反应动力学模型第156-159页
参考文献第159-171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171-173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第173-175页
致谢第175页

论文共1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SoC的密码服务安全建模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数据挖掘方法用于参与代谢的小分子生物学功能预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