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第一节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一、 关于地方课程资源和校本教材的研究 | 第10-13页 |
二、 关于地方文化(昆明地方文化)融入课程资源研究 | 第13-14页 |
三、 既有研究的不足和缺陷 | 第14-15页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5-18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三、 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一) 地方语文课程资源 | 第16页 |
(二) 校本教材 | 第16页 |
(三) 地方文化 | 第16-17页 |
四、 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昆明地方文化校本教材》的开发依据和原则 | 第18-30页 |
第一节 《昆明地方文化校本教材》的开发依据 | 第18-25页 |
一、 统编教材缺少地方文化 | 第18-20页 |
二、 昆明地方文化语文教育功能 | 第20-25页 |
(一) 建设开放式语文教学系统 | 第21-22页 |
(二)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 第22-24页 |
(三)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 第24-25页 |
第二节 《昆明地方文化校本教材》的开发原则 | 第25-30页 |
一、 文化选择原则 | 第25-27页 |
二、 以学生为主体原则 | 第27-28页 |
(一) 注重学生的认知结构与心理发展 | 第27页 |
(二) 重视言语实践活动 | 第27-28页 |
三、 融合性原则 | 第28-30页 |
(一) 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相融合 | 第28-29页 |
(二) 与本校实际情况相融合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昆明地方文化校本教材》的设计目标与编写体例 | 第30-34页 |
第一节 《昆明地方文化校本教材》的设计目标 | 第30-31页 |
一、 目标设定 | 第30页 |
(一) 知识教学目标 | 第30页 |
(二) 能力训练目标 | 第30页 |
(三) 情感教育目标: | 第30页 |
二、 教材的总体设计 | 第30-31页 |
第二节 教材的编写体例说明 | 第31-34页 |
一、 编写体例说明 | 第31-32页 |
(一) 助读系统编写说明 | 第31页 |
(二) 课文系统编选说明 | 第31-32页 |
(三) 作业系统编写说明 | 第32页 |
二、 教材的目录展示 | 第32-34页 |
第四章 《昆明地方文化校本教材》教学实践之综合实践活动 | 第34-48页 |
第一节 昆明地方文化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 第34-36页 |
一、 提供了与地方文化互动的契机 | 第34-35页 |
二、 有助于解读昆明文化传承昆明文化 | 第35-36页 |
第二节 《昆明地方文化校本教材》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分析 | 第36-48页 |
一、 专题学习案例与分析 | 第36-42页 |
(一) 专题学习案例 | 第36-40页 |
(二) “昆明多娇”专题分析 | 第40-42页 |
二、 语文实践活动案例与分析 | 第42-45页 |
(一) 语文实践活动案例 | 第42-44页 |
(二) 《逛逛昆明的街头巷尾》设计分析 | 第44-45页 |
三、 综合学习与探究案例与分析 | 第45-48页 |
(一) 综合学习与探究案例 | 第45-47页 |
(二) 《乡音意蕴》设计分析 | 第47-48页 |
第五章 《昆明地方文化校本教材》教学实践之作文教学 | 第48-61页 |
第一节 初中生写作现状调查 | 第48-50页 |
一、 阅读面狭窄 | 第48-49页 |
二、 写作素材匮乏 | 第49-50页 |
三、 写作指导模式化 | 第50页 |
第二节 昆明地方文化写作资源的开发 | 第50-53页 |
一、 积累作文素材 | 第51页 |
二、 丰富作文语言 | 第51-52页 |
三、 丰富作文教学方式 | 第52-53页 |
第三节 《昆明地方文化校本教材》写作教学案例分析 | 第53-61页 |
一、 作文素材教学案例分析 | 第53-57页 |
(一) 教学案例《从昆明文化中找“米”》 | 第53-55页 |
(二) 《从昆明文化中找“米”》分析 | 第55-57页 |
二、 作文语言教学案例分析 | 第57-61页 |
(一) 作文语言教学案例《发现美,品味美,书写美》 | 第57-58页 |
(二) 《发现美,品味美,书写美》分析 | 第58-61页 |
附:学生优秀作文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