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选题原因及意义 | 第7-10页 |
1. 选题缘起 | 第7-8页 |
2. 选题意义 | 第8-10页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第10-16页 |
2.1 关于“起来”的本体研究 | 第10-12页 |
2.1.1 对“起来”词类的划分 | 第10页 |
2.1.2 “起来”的句法分布研究 | 第10-11页 |
2.1.3 “起来”的语义特征研究 | 第11-12页 |
2.2 对“起来”的第二语言习得及教学研究 | 第12页 |
2.3 相关的理论研究 | 第12-16页 |
2.3.1 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理论 | 第12-13页 |
2.3.2 “多元发展模式”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2.3.3 词汇知识量表 | 第15-16页 |
第三章 “起来”的语义句法分析 | 第16-22页 |
3.1 对“起来”的语义分析 | 第16-19页 |
3.1.1 “起来1”的意义 | 第16页 |
3.1.2 “起来2”的意义 | 第16-18页 |
3.1.3 “起来3”的意义 | 第18页 |
3.1.4 “起来4”的意义 | 第18-19页 |
3.2 对“起来”的句法分析 | 第19-22页 |
3.2.1 “起来1”的句法分析 | 第20页 |
3.2.2 “起来2”的句法分析 | 第20-21页 |
3.2.3 “起来3”的句法分析 | 第21页 |
3.2.4 “起来4”的句法分析 | 第21-22页 |
第四章 调查设计 | 第22-28页 |
4.1 调查假设 | 第22页 |
4.2 调查方法 | 第22页 |
4.3 调查对象 | 第22页 |
4.4 调查问卷设计 | 第22-23页 |
4.4.1 客观调查问卷设计 | 第22-23页 |
4.4.2 主观调查问卷设计 | 第23页 |
4.5 调查方法和要求 | 第23-24页 |
4.6 研究方法 | 第24-28页 |
4.6.1 运用蕴含量表进行排序 | 第24-26页 |
4.6.2 等级相关分析 | 第26页 |
4.6.3 聚类分析 | 第26-27页 |
4.6.4 言语加工策略的分析 | 第27页 |
4.6.5 学生对习得顺序的主观评价分析 | 第27-28页 |
第五章 数据结果与分析 | 第28-43页 |
5.1 问卷可信度检验 | 第28页 |
5.2 数据结果初步分析 | 第28-29页 |
5.3 三个等级留学生习得“起来”的蕴含量表排序 | 第29-35页 |
5.3.1 初级水平留学生蕴含量表排序结果 | 第29-31页 |
5.3.2 中级水平留学生蕴含量表排序情况 | 第31-32页 |
5.3.3 高级水平留学生蕴含量表排序结果 | 第32-33页 |
5.3.4 小结 | 第33-35页 |
5.4 三种水平蕴涵关系排序的肯德尔等级相关分析 | 第35-37页 |
5.5 聚类分析 | 第37-43页 |
5.5.1 初级水平留学生“起来”的考察类型聚类分析结果 | 第37-38页 |
5.5.2 中级水平留学生“起来”的考察类型聚类分析结果 | 第38-39页 |
5.5.3 高级水平留学生“起来”的考察类型聚类分析结果 | 第39页 |
5.5.4 三个阶段留学生“起来”的考察类型聚类分析结果小结 | 第39-43页 |
第六章 留学生习得“起来”过程中的言语加工策略分析 | 第43-51页 |
6.1 初级水平留学生“起来”习得过程中的言语加工策略分析 | 第43-44页 |
6.2 中级水平留学生“起来”习得过程中的言语加工策略分析 | 第44-47页 |
6.3 高级水平留学生“起来”习得过程中的言语加工策略分析 | 第47-48页 |
6.4 留学生习得“起来”的言语加工策略小结 | 第48-51页 |
第七章 学生对“起来”习得的主观评价 | 第51-58页 |
7.1 留学生对“起来”习得情况的主观评价情况 | 第51-53页 |
7.2 留学生对“起来”习得情况的主观评价与客观习得过程的差异 | 第53-55页 |
7.3 留学生对“起来”习得情况的主观评价与客观习得过程的相关分析 | 第55-57页 |
7.4 学生对“起来”习得的主观评价小结 | 第57-58页 |
第八章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附录1 客观调查问卷 | 第61-66页 |
附录2 主观调查问卷 | 第66-67页 |
后记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