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与董事会监管职能互补性探析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1. 引言 | 第13-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2. 董事会制度 | 第15-32页 |
·董事会的起源和发展 | 第15-18页 |
·董事会的起源 | 第15-18页 |
·董事会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古典管家理论 | 第18页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8-19页 |
·资源依赖理论 | 第19-20页 |
·现代管家理论 | 第20页 |
·我国公司董事会制度的现状评述 | 第20-27页 |
·董事的选拔 | 第20-22页 |
·董事会的结构 | 第22-24页 |
·董事会的职能 | 第24-27页 |
·董事会的运作 | 第27-32页 |
·董事会规模 | 第27-29页 |
·董事会的会议频率 | 第29-30页 |
·董事会的议事规则 | 第30-32页 |
3. 监事会制度 | 第32-37页 |
·相关国家的上市公司监事会治理模式 | 第32-34页 |
·德国的上市公司监事会治理模式 | 第32-33页 |
·美国的上市公司监事会治理模式 | 第33页 |
·日本的上市公司监事会治理模式 | 第33-34页 |
·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立法的历史沿革 | 第34-37页 |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监事会立法 | 第34-35页 |
·改革开放以后上市公司监事会立法的新发展 | 第35-37页 |
4. 我国监事会与董事会监管职能互补性研究 | 第37-44页 |
·相关文献 | 第37-40页 |
·理论模型分析 | 第40-44页 |
5. 实证分析 | 第44-52页 |
·研究假设 | 第44-47页 |
·监事会与董事会的比例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 第44-45页 |
·其他控制变量的设计 | 第45-47页 |
·样本的选择 | 第47-48页 |
·变量的选取与模型的构造 | 第48-52页 |
·因变量的选取 | 第48-50页 |
·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选取 | 第50-51页 |
·模型的构造 | 第51页 |
·实证分析及结果 | 第51-52页 |
6. 结论及启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