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1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5-16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6-18页 |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6-17页 |
1.2.2、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7-18页 |
1.3 研究设计 | 第18-19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21-29页 |
2.1 核心概念 | 第21-23页 |
2.1.1 PCK | 第21页 |
2.1.2 教师教学诊断 | 第21-23页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23-29页 |
2.2.1 教师PCK知识起源 | 第23-24页 |
2.2.2 国外相关研究 | 第24-27页 |
2.2.3 国内相关研究 | 第27-29页 |
第3章 编制及实施调查问卷 | 第29-37页 |
3.1 问卷的编制与修订 | 第29-30页 |
3.2 问卷的试测 | 第30页 |
3.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30-32页 |
3.4 问卷的α信度和结构效度检测 | 第32-37页 |
第4章 高中化学教师PICK现状分析 | 第37-43页 |
4.1 关于化学学科的知识 | 第37页 |
4.2 关于学生的知识 | 第37-39页 |
4.3 关于化学课程的知识 | 第39-40页 |
4.4 关于教学策略的知识 | 第40-41页 |
4.5 关于评价反思的知识 | 第41-43页 |
第5章 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诊断能力现状分析 | 第43-58页 |
5.1 课堂教学诊断能力整体分析 | 第43-50页 |
5.2 诊教师分析 | 第50-53页 |
5.3 诊学生分析 | 第53-55页 |
5.4 诊师生关系分析 | 第55-58页 |
第6章 高中化学教师PCK对教师教学诊断能力的影响 | 第58-75页 |
6.1 路径分析 | 第58-60页 |
6.1.1 初始理论模型构建 | 第59页 |
6.1.2 相关关系分析 | 第59-60页 |
6.2 影响模型分析 | 第60-63页 |
6.2.1 整体 | 第61-62页 |
6.2.2 各维度 | 第62-63页 |
6.3 结果分析 | 第63-64页 |
6.4 案例分析 | 第64-75页 |
6.4.1 对W老师的访谈与课堂观察 | 第64-67页 |
6.4.2 对G老师的访谈与课堂观察 | 第67-71页 |
6.4.3 对D老师的访谈与课堂观察 | 第71-75页 |
第7章 研究结论和讨论 | 第75-81页 |
7.1 结论 | 第75-78页 |
7.1.1 高中化学教师PCK | 第75-76页 |
7.1.2 高中化学教师课堂教学诊断能力 | 第76-77页 |
7.1.3 高中化学教师PCK对教师教学诊断能力的影响 | 第77-78页 |
7.2 启示 | 第78-79页 |
7.2.1 提升对化学学科的理解,加强教学诊断意识 | 第79页 |
7.2.2 关注学生,注重师生互动过程中情感的交流 | 第79页 |
7.2.3 开展相关的交流研讨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 第79页 |
7.3 创新与不足 | 第79-81页 |
7.3.1 研究创新之处 | 第79-80页 |
7.3.2 研究的不足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附录 | 第84-106页 |
附录1:教师访谈提纲 | 第84-86页 |
附录2:高中化学教师PCK(学科教学知识)与教师教学诊断能力关系的调查问卷 | 第86-90页 |
附录3:W老师的访谈及《有机化合物》课堂转录 | 第90-95页 |
附录4:G老师访谈及《反应热 焓变》课堂转录 | 第95-100页 |
附录5:D老师访谈及《乙炔》课堂转录 | 第100-106页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