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格里格与其钢琴抒情小品的创作背景 | 第11-17页 |
一、格里格生平 | 第11-12页 |
二、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创作背景 | 第12-15页 |
(一) 历史背景 | 第12-13页 |
(二) 挪威的民间音乐与舞蹈对格里格的艺术作品的影响 | 第13-15页 |
三、其他作曲家对格里格的影响 | 第15-16页 |
四、布尔、诺德拉克的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民族性特征在乐曲中的体现 | 第17-26页 |
一、旋律中的民族性因素 | 第17-19页 |
(一) 调式旋律 | 第18页 |
(二) 半音化旋律 | 第18页 |
(三) 片段的、音型化旋律 | 第18-19页 |
二、节奏中的民族性因素 | 第19-22页 |
三、调式调性中的民族性因素 | 第22-24页 |
四、和声中的民族性因素 | 第24-26页 |
(一) 持续音与和弦的结合 | 第24-25页 |
(二) 五度音的运用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演奏与教学中的二度创作 | 第26-42页 |
一、如何理解钢琴演绎的二度创造 | 第26页 |
二、以其中作品38 号为例,笔者通过个人的演奏实践 | 第26-36页 |
(一) 《摇篮曲》(Op38. No.1) | 第27-28页 |
(二) 《民歌》(Op38. No.2) | 第28-29页 |
(三) 《旋律》(Op.38.No.3) | 第29-30页 |
(四) 《挪威舞曲》(Op.38.No.4) | 第30-31页 |
(五) 《斯普林格舞曲》(Op.38 No.5) | 第31-32页 |
(六) 《悲歌》(OP38.NO.6) | 第32-34页 |
(七) 《圆舞曲》(OP38.NO.7) | 第34页 |
(八) 《卡农》(OP38.NO.8) | 第34-36页 |
三、钢琴演绎的归纳总结 | 第36-37页 |
(一) 乐句的划分 | 第36页 |
(二) 节奏的准确把握 | 第36页 |
(三) 情感的表现 | 第36-37页 |
四、乐曲速度的把握 | 第37-38页 |
五、乐曲力度的把握 | 第38页 |
六、触键与音色 | 第38-40页 |
(一) 指尖跳音触键表现的音色 | 第39页 |
(二) 手臂跳音顿挫音色的触键 | 第39页 |
(三) 歌唱性音色的触键 | 第39页 |
(四) 快速流动音色的触键 | 第39-40页 |
七、踏板的运用 | 第40-42页 |
(一) 左踏板—弱音踏板(una cords) | 第40页 |
(二) 右踏板—强音踏板(forte pedal ) | 第40页 |
(三) 和声踏板 | 第40-41页 |
(四) 连接踏板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