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花儿”的艺术形态及演唱特征探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一. 研究的缘由和意义 | 第8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8-9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第一章 甘肃“花儿”的概述 | 第10-19页 |
一. “花儿”的概述 | 第10-11页 |
二. “花儿”的历史溯源 | 第11-13页 |
三. 花儿的流派及传播形式 | 第13-19页 |
(一) “花儿”的流派 | 第13-15页 |
1. 洮岷花儿 | 第13-14页 |
2. 河州花儿 | 第14-15页 |
3. 河州花儿和洮岷花儿的比较 | 第15页 |
(二) “花儿”的传播形式——花儿会 | 第15-19页 |
1. “花儿会”的形成 | 第15-16页 |
2. 松鸣岩花儿会 | 第16-18页 |
3. 莲花山花儿会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甘肃“花儿”的艺术形态及演唱特征 | 第19-46页 |
一. 甘肃“花儿”的艺术形态 | 第19-38页 |
(一) 甘肃“花儿”的内容 | 第19-26页 |
1. 生活歌 | 第19-20页 |
2. 本子歌 | 第20-21页 |
3. 情歌 | 第21-26页 |
(二) 甘肃“花儿”的曲式结构与调式调性 | 第26-38页 |
1. 甘肃“花儿”的曲式结构 | 第26-33页 |
2. 甘肃“花儿”的调式调性 | 第33-38页 |
二. “花儿”的演唱特征 | 第38-46页 |
(一) “花儿”的发声方法 | 第39-42页 |
1. 尖音唱法 | 第39-41页 |
2. 苍音唱法 | 第41-42页 |
3. 苍尖音唱法 | 第42页 |
(二) “花儿”的润腔特点 | 第42-44页 |
(三) “花儿”与民族唱法的异同 | 第44-46页 |
第三章 甘肃“花儿”的保护与传承 | 第46-51页 |
一. 保护与传承的意义 | 第46-47页 |
二. 甘肃“花儿”保护与传承的有效措施 | 第47-51页 |
(一) 运用现代化手段保存“花儿” | 第47-48页 |
(二) 采取多种措施. 多种渠道培养继承人 | 第48-51页 |
1. 更多的成立“花儿”专业的演唱团体 | 第48-49页 |
2. 让“花儿”走进学校音乐课堂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