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论文研究目的、意义 | 第9-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第一章 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的来源 | 第13-22页 |
第一节 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的思想来源 | 第13-19页 |
一、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 | 第13-15页 |
二、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对本雅明的影响 | 第15-17页 |
三、布莱希特的生产美学 | 第17-19页 |
第二节 阿多诺与本雅明之间的争论 | 第19-22页 |
第二章 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 | 第22-40页 |
第一节 作为生产者的作者 | 第23-28页 |
第二节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 第28-33页 |
一、艺术作品“灵韵”的消逝 | 第28-30页 |
二、从崇拜价值到展示价值 | 第30-33页 |
第三节 艺术消费 | 第33-40页 |
一、艺术接受方式的变化 | 第33-36页 |
二、感知方式从对传统艺术的经验沦为对现代艺术的体验 | 第36-40页 |
第三章 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的价值和意义 | 第40-51页 |
第一节 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的社会价值 | 第40-44页 |
一、强调文艺作品的倾向性 | 第40-41页 |
二、丰富了文艺理论话语 | 第41-44页 |
第二节 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在现代语境下的指导意义 | 第44-51页 |
一、突破了之前学界对大众文化的全盘否定态度,丰富了大众文化的研究视角 | 第44-47页 |
二、对机械复制艺术作品的生产和消费的促进 | 第47-51页 |
结语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