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2页 |
1.1 天然溴吡咯类生物碱及其生物活性 | 第14-23页 |
1.1.1 生物碱与天然溴吡咯类生物碱 | 第14-16页 |
1.1.2 天然溴吡咯类生物碱的全合成进展 | 第16-22页 |
1.1.3 天然溴吡咯类生物碱的活性研究 | 第22-23页 |
1.2 非甾体抗炎药及其药理活性 | 第23-26页 |
1.2.1 非甾体抗炎药的概述 | 第23页 |
1.2.2 非甾体抗炎药的药理作用与不良反应 | 第23-26页 |
1.3 白藜芦醇及其生物活性 | 第26-29页 |
1.3.1 白藜芦醇的概述 | 第26-27页 |
1.3.2 白藜芦醇的生物活性 | 第27-29页 |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内容以及创新点 | 第29-32页 |
1.4.1 论文研究的目的 | 第29页 |
1.4.2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创新点 | 第29-32页 |
第二章 Hanishin、Longmide B和Longmide B methylester及其类似物的合成和活性研究 | 第32-49页 |
2.1 前言 | 第32-33页 |
2.2 全合成路线的设计 | 第33-38页 |
2.2.1 溴吡咯生物碱Hanishin、Longmide B和LongmideB methyl ester类化合物的骨架构建思路 | 第33-35页 |
2.2.2 溴吡咯生物碱Hanishin、Longmide B和Longmide B methyl ester类化合物合成路线的设计 | 第35-38页 |
2.3 实验部分 | 第38-48页 |
2.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8-39页 |
2.3.2 化学合成部分 | 第39-47页 |
2.3.3 抗肿瘤活性部分 | 第47-48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48页 |
2.5 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三章 白藜芦醇和非甾体抗炎药酯化衍生物的合成与活性研究 | 第49-71页 |
3.1 前言 | 第49-51页 |
3.2 化合物合成路线的设计 | 第51-53页 |
3.3 实验部分 | 第53-57页 |
3.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53-54页 |
3.3.2 化学合成部分 | 第54-56页 |
3.3.3 生物活性部分 | 第56-57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57-70页 |
3.4.1 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 第57-66页 |
3.4.2 化合物对LPS诱导NO生成的影响 | 第66-67页 |
3.4.3 化合物W21对LPS诱导TNF-α和IL-1β生成的影响 | 第67-68页 |
3.4.4 化合物W21显著降低LPS导致小鼠急性休克的死亡率 | 第68-69页 |
3.4.5 化合物W21急性胃溃疡实验 | 第69-70页 |
3.5 小结 | 第70-71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附录1 | 第78-81页 |
附录2 | 第81-10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及参加的学术会议 | 第106-108页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