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内燃机热负荷研究动态及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单个受热部件热负荷仿真计算研究 | 第12-14页 |
1.2.2 多部件耦合传热仿真计算研究 | 第14-16页 |
1.2.3 燃烧室零部件温度测试研究 | 第16-17页 |
1.3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3.1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17页 |
1.3.2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柴油机燃烧室受热部件工作温度测试 | 第19-33页 |
2.1 温度测试背景与意义 | 第19页 |
2.2 温度测试方法及原理 | 第19-20页 |
2.3 燃烧室受热部件温度测试方案 | 第20-25页 |
2.3.1 测试目的及内容 | 第20-21页 |
2.3.2 试验工况及传感器的选择 | 第21-22页 |
2.3.3 活塞特征点布置方案 | 第22-23页 |
2.3.4 缸套特征点布置方案 | 第23-24页 |
2.3.5 气缸盖燃烧室特征点布置方案 | 第24-25页 |
2.3.6 冷却水套进出口边界测试方案 | 第25页 |
2.4 活塞-缸套-缸盖温度场测试 | 第25-26页 |
2.5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6-32页 |
2.5.1 活塞温度测试分析 | 第26-29页 |
2.5.2 气缸套温度测试分析 | 第29-31页 |
2.5.3 冷却水进出口流量测试分析 | 第31-32页 |
2.6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柴油机活塞-环组-缸套耦合传热模型分析 | 第33-53页 |
3.1 有限元法的发展及在内燃机研究中的应用 | 第33-34页 |
3.2 流固耦合传热基本理论 | 第34-40页 |
3.2.1 流体动力学基本理论 | 第34-36页 |
3.2.2 传热学基本理论 | 第36-39页 |
3.2.3 热弹性力学基本理论 | 第39-40页 |
3.3 柴油机整机三维实体模型的建立 | 第40-43页 |
3.3.1 柴油机主要技术性能参数 | 第40-41页 |
3.3.2 柴油机三维实体模型的建立 | 第41-43页 |
3.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3-45页 |
3.4.1 材料特性参数的定义 | 第43-44页 |
3.4.2 网格类型的选取 | 第44-45页 |
3.4.3 网格的划分 | 第45页 |
3.5 稳态温度场及热应力场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45-51页 |
3.5.1 缸内燃气侧换热边界条件 | 第45-49页 |
3.5.2 冷却水流动换热边界条件 | 第49-50页 |
3.5.3 润滑油侧换热边界条件 | 第50页 |
3.5.4 进、排气道换热边界条件 | 第50页 |
3.5.5 热变形与热应力计算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50-51页 |
3.6 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柴油机活塞-环组-缸套耦合传热及热负荷计算分析 | 第53-77页 |
4.1 整机耦合下活塞-环组-缸套热分析 | 第53-62页 |
4.1.1 活塞温度场分析 | 第55-59页 |
4.1.2 环组温度场分析 | 第59-60页 |
4.1.3 气缸套温度场分析 | 第60-62页 |
4.2 活塞-缸套计算温度值与试验数据对比分析 | 第62-65页 |
4.2.1 活塞温度仿真与试验对比分析 | 第62-64页 |
4.2.2 气缸套温度仿真与试验对比分析 | 第64-65页 |
4.3 活塞-环组-缸套耦合热应力分析 | 第65-74页 |
4.3.1 活塞热应力与热变形分析 | 第67-69页 |
4.3.2 活塞环组热应力与热变形分析 | 第69-70页 |
4.3.3 气缸套热应力与热变形分析 | 第70-74页 |
4.4 活塞-环组-缸套热流密度分析 | 第74-75页 |
4.5 小结 | 第75-77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77-81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77-78页 |
5.2 展望 | 第78-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9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及发表论文 | 第89页 |
附录1 参与项目 | 第89页 |
附录2 发表论文 | 第89页 |